记叙文写作三境界
江苏省兴化市兴化中学 陆明泉
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带来多数学生的“文体不分”,这一现象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反映到中考、高考中,近两年已越来越强调文体意识,有的省份更明确要求写作记叙文或议论文。我认为,正本必先清源,要想真正改变中学生写作时的“文体不分”,必须从基本的记叙文写作抓起,因为记叙文写作是其他一切文体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我认为应有清楚、生动、深刻这三个努力的目标。
一、清楚──让人能读
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而说到底就是记事,把事情写清楚即是一篇基本的记叙文。首先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诸要素,其次写清楚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另外要特别注意避免细节失实,因为一旦细节失实,必然带来叙述的不清楚。如有同学写小时候爬树的事情,写道:“为了防止从树上摔下来,我们都将腰用绳子系牢,另一端在树干上打个死结。”这一描写似乎很细致,但细想一下,“另一端”到底系在树干的哪儿?系在上方吧,怎么系上去的?系在下方吧,又怎么爬呢?让人想不明白,看不清楚。
二、生动──让人想读
只是把事情写清楚还不够,写的最终目的乃是为了表现活动在其中的人,因此写记叙文时,应着力刻画人物的形象,可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中学生写作记叙文时,一般只注重叙述这一表达方式的运用,而不习惯更不善于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因而语言干巴、人物形象简单化概念化,让人勉强“能读”下去,却谈不上让人“想读”。
使记叙文达到生动的目标,除了多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外,还可讲究一些表现技巧。如倒叙、插叙的运用,如衬托、对比的运用,再如设置悬念、巧设误会等,方法很多,不一而足。
三、深刻──让人耐读
如果说“清楚”是为了让人能读,“生动”是为了让人想读,那么写作记叙文的第三个目标“深刻”则是为了让人耐读。所谓深刻,其实就是文章要有点思想。因为立足于“清楚”之上的“生动”,若缺少思想性,只会让人觉得有意思,而不会是有意义。因此,若想使记叙文真正成为一篇让人耐读的好文章,还必须对所写的人和事进行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意义”。如一篇文章写的是小时候跑冻的经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但更为难得的还是文章的结尾:“往事依依,热闹的场景如在目前,欢声笑语似犹在耳畔。可是,在气温不断升高的今天,小朋友们还会有机会在河面上跑冻吗?”只一句话,便将读者从往事的欢乐回味中拉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引起人们对现实对环保等问题的深沉思考。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可作为一个例子来证明以上观点。文章写的是人力车夫把一个老女人撞倒了,然后主动带老女人到巡警分驻所,而坐在车上的“我”一开始不理解、抱怨,后来变得理解并深受感动。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事情虽简单,篇幅也不长,但由于描写手法的运用,作者把人物都写活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我”和人力车夫的形象都很丰满。写“我”,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并前后对比;写人力车夫,则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他的正直无私勇于承担责任。文中的老女人虽说不是主要人物,但作者也并未稍加轻忽,通过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她的小题大作、“装腔作势”。另外,“一路几乎遇不见人”的细节交代,使下文“我”对车夫的抱怨显得很自然,也更表现了车夫的形象高大。开头和结尾都强调的很多事都忘了,只记得这一件小事,通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