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古代常识栏目,提供与古代常识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古人藏冰和用冰

古代常识 历史常识

  古人防腐保鲜所用之冰是天然冰。因此,每到冬日必须凿冰、藏冰,春天来临,要开冰、出冰。当时的王室或朝廷都将其作为一件大事安排,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主持管理。周代掌冰的官吏称为“凌人”,积冰日凌,凌即是冰。

  到了冬天,下令斩冰,主要是征调农民服此劳役。《诗经·豳风·七月》最后一节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写的就是农民在冬天为王室采冰和藏冰之事。所采之冰块还得藏进凌阴,凌阴即冰窖。“三其凌”是要求采冰必须达到预计用冰量的3倍。如果来年计划用冰10立方米,那么,藏冰至少30立方米。到了春天,便要开冰出窖。

  唐贞元十年的进士张汇,写过《观藏冰》的诗:

寒气方穷律,阴精正结冰。

体坚风带壮,影素月临凝。

冬赋凌人掌,春潮命妇升。

凿来壶色彻,纳处镜光澄。

  诗人写将要采的冰,“体坚”、“影素”,收藏的冰如“壶色彻”、“镜光澄”,说明采冰的要求也很高。

  凌人掌冰,是在太宰之下主管此事,其下属还有府、吏、胥、徒。及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采冰、藏冰依照旧法,也十分盛行。“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见《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县人、舆人和隶人,虽是些低级官吏,但都不会亲自动手,取之、传之、纳之和藏之,都是监督农民来干。

  古人信天神,每逢藏冰或者出冰,都有一套祭礼仪式,以求司寒保佑。司寒是北方之神,也即水神。每年,最早取出的冰用来祭祀祖先。《礼记·月令》记:“仲春之月……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炎夏来到,凌人要奉天子之命,按制度规定,分冰给王族、臣僚,叫做“颁冰”。颁冰之制一直沿袭到明清,受冰者都视其为一种殊荣。

  古代藏冰之处,都修筑在地面之下,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用来藏冰,如同冰窖,通称凌阴;另一类用来保存食物,如同冷藏库,其冰则从冰窖运来,这类冷藏库的名称很多,有凌室、冰室、冰井等。另有冰厨,则是备有冷藏设备的庖厨。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越都有冰室。《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阊门外郭中冢者,阖庐冰室也。”《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更说:“勾践之出游也,休息石室,食于冰厨。”

  东汉建武十三年,曹操在邺城建三台,中为铜雀,南为金虎,北有冰井。《魏都赋》注:“冰井台有冰三室。”《水经注·浊漳水》记:“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20世纪70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和河南新郑,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凌阴和冰室,设计科学周密,使我们了解到古代修筑的地下冰库和冰藏室的情况。

  在今陕西凤翔县城南,雍水河畔,曾是春秋时期秦国的雍城。城中偏西有一处宫殿遗址,其西北,发现一个建在夯土基中部的大型窖穴。窖口东西长10米,南北长11.4米,深2米,四壁呈斜坡形,底小口大。窖底东西长6.4米,南北长7.3米,底边四周夯筑宽0.7~0.8米、高0.32米的二层台。窖底铺有与二层台等高的砂质片岩,以备融冰渗水。这个窖穴,即是秦国当年藏冰的凌阴。

  在西回廊...

与古代常识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