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柴静穹顶之下栏目,提供与柴静穹顶之下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穹顶之下》评论

评论 穹顶之下 柴静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评论

  “看到《穹顶之下》中的那些镜头,那些数字,或许有人无法淡定,或许有人压抑困惑,但在感动、震撼之余,仍心怀希望,雾霾可怕,但并非无法破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治理雾霾的参与者,守望者和建言者。”

  柴静又火了。昨天,我特意致电祝贺,想让她谈谈《穹顶之下》创作感想。

  意料之中,一向低调务实的柴静,仍然三缄其口。

  由于之前编发过柴静的稿件,和她交流较多,每次她都嘱托要保密,回想起一年来的“保密史”,感慨颇多。

  尤其是镜头画面里,她的女儿扎着小辫,伏在窗前。

  我们的面前是她的女儿,她女儿面前是被雾霾笼罩的世界。显然,柴静找准了时代的痛点。

  《穹顶之下》,时长103分钟,我用了一个半小时多的时间看完。

  窗外,北京雪后的天空俨然有雾霾色。

  感动,震感,一丝淡淡的感伤。我把观感告诉柴静,视觉效果比文本效果要好很多。

  昨天的刷屏效应,间接回应了之前她辞职时,舆论好奇的问题:离开央视的柴静还能“看见”什么?

  斯蒂芬·金有部同名作品《穹顶之下》,寓意在困境中的挣扎与自救。

  或许只有作为知情者,才能更理解柴静的挣扎与自救,以及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为了孩子,一个人的雾霾抗争

  一年前,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好奇,柴静下一步准备做什么?

  她说,计划一年的时间,做一部纪录片,想搞清雾霾。

  清楚记得,当时她问我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

  我随口回答了几句,看她并不不满意,就解释说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能谈点看法,想搞清太难了。

  她不置可否。我知道,凭我对她的了解,她不可能只是说说而已。

  果然,一年之后,柴静归来,带着她自费的深度调查作品《穹顶之下》。

  事先,我曾接触过文字版本,看着文档里几十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大量的专业术语,让人头大的统计数据,图片、视频等各种超文本链接——我很担心,读者会耐着性子看完吗?

  柴静说,初稿自己也感到枯燥冗长,“我的初稿写了十几万字,自己都觉得难以招架,要把事情弄明白,就不容易,再要把它说清楚,还要让人看得下去,确实很难。”

  她开玩笑说,当时是硬着头皮发稿子给同行让提意见的,觉得能看下去就是朋友了。

  微信上的各种评论,让我感到当初的担忧多余。

  其实,很多人都好奇,自费百万,公益传播,调查足迹遍布海内外,柴静为什么?

  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柴静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最初动机,为了孩子——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孩子生病让柴静更加关心健康问题,而呼吸是健康方面最直接的领域之一。

  从最初的母性本能出发,一步一步,逐步激发了她内心的职业本能,“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

  柴静的动机,很容易引起共鸣:为了孩子,不再等待,也不再推诿,站出来做一点什么?

  事由是一起私人事件,但是关涉公共利益,私人事件...

与柴静穹顶之下相关的评论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