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此致敬礼用法栏目,提供与此致敬礼用法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此致敬礼”浅说

此致敬礼 此致敬礼用法

  “此致 敬礼”是书信,特别是公文类书信和社交类书信正文结尾处常用语之一。因其有多种用法及“变体”,易发生误读,日常使用中也常常出错,故有此浅说。

  此,代词。与“彼”相对。义项有二:一是这样、这般、这里;二是做副词用,与“乃”、“则”意同。“敬礼”更是明白无误的鞠躬行礼表示恭敬的意思。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引起歧义的是一个“致”字。《古代汉语词典》对“致”的解释为:送达,传达,招引、指引,到、到达,极、最,情趣、意志,细密,等等。《说文解字》则说,致,送诣也。其后,有注释云: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这样,送达、送诣,就有了完成、结束之意。比如“致命”:捐躯,献出生命;可使丧失生命。再如“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还有“致政”:交还执掌的政权,等等。

  作为信末祝颂问安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是动宾结构的“此致敬礼”。意思非常明白:在这里给您敬礼。写法上分两行,“此致”可紧随文末,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或错格靠后写。无论如何,“此致”不能顶格写。否则,被视为不敬。“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另起一行顶格写,相当于“提行”(有双提、单提、平提、暗提等名堂,都是表示尊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则无异另起一段,也是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信末,“此致”与“敬礼”不能连着写,更不能“此致”靠前(竖写靠上)而将“敬礼”放在本行或次行的后边(靠下)。否则,被视为不敬。从领袖到平民,从作家到学生,公函私札,“此致敬礼”使用相当普遍。如周恩来致郭沫若和于立群、致淮安县人民委员会,巴金致新加坡企业家周颖南、致诗人邹荻帆、致作家唐弢,施蛰存致张香还,陈白尘致邹正贤等,信末都如此。同时,笔者注意到,毛泽东在将“此致”与“敬礼”连用时“敬礼”则多为顶格写。

  基本用法之外,择其要者,还有以下数端:

  其一,旧时书信,有将称谓语写在次行、信中或信末的。如称谓语写在信末,则必须在“此致”的次行顶格书写。“致”字是其本意“送达”的意思。如周恩来1925年任职黄埔军校时致广东省兴宁县县长的信(《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是典型的用法:

  径启者:押在贵县监狱中之军校前连长桂永清,望于其饮食居处较予以优待,惟看管则仍须严紧毋懈,至盼至要。

  此致罗县长

  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十四年四月十五日

  此外,鲁迅致开明书店(1933年3月11日,“此致”写做“此请”)、茅盾关于保护法海寺壁画致北京市人民政府(1950年4月18日)、作家沙汀致上海文艺出版社张大明(1987年5月10日),等等,都是如此。其实,稍加留意即会发现,当代在会议通知、请柬中,此种用法尚未绝迹。

  其二,有“此致”无“敬礼”。事实上,上一种用法就已经没有“敬礼”了,但两者意思完全不同。这里的“此”是对全信的一种概指,“致”的意思是“送诣”、“完成”。“此”、“致”连用,表示“到这里要写(说)的已经写(说)完”,其作用在于煞尾。煞尾语后,另写祝颂问安语。常见的如“此致,即请道安。”“此致,并颂时绥。”“此致,即颂近好。”其意思是说:要写的就是这些,同时给您请安、向您祝福、问候您好。此种用法,鲁迅先生的信末经常出现。

  其三,只用“敬礼”。这里虽无“此致”,但明眼人一看便知...

与此致敬礼用法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