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2014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栏目,提供与2014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辛丑条约

高考文综


  《辛丑条约》(1901年)

  ⑴内容:①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⑵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与2014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相关的高考文综

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洋务思潮

高考文综



  洋务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4、目的:巩固清政府统治

  5、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6.评价: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与2014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相关的高考文综

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戊戌变法

高考文综



  戊戌变法(1895年)

  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渐壮大;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维新思想的传播。

  2、影响:

  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

  情、民族意识;

  ②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政

  治民主化的探索;

  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促使近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马关条约

高考文综


  《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民族融合

高考文综

  民族融合;

  (1)、含义:指历史上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落后民族接受了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形成自然同化(本质含义:民族间相互学习,吸收优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2)、原因:①、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②、封建国家分裂战乱时期,民族迁徙加速,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加强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推动了民族融合;④、封建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3)、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管理;②、统治政权的强制措施加速了民族融合,如秦始皇的移民,孝文帝的改革;③、政权之间的友好交往,推进民族融合,如文成公证入藏、俺达汗与明修好;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联合斗争)加强了民族融合,如班超经营西域;⑤、经常的、大量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如互市、榷场等;⑥、各族人民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融合;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融合;

  (4)、特点:①团结友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③、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促进国家大统一,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④、民族融合是各民族优点的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汉族也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

  (5)、实质:从形式上看,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经济上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6)、意义:①、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②、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③、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组成和缔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

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西周的兴衰

高考文综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相关链接

  《 《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

艺术高考 美术高考 音乐高考 体育高考

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文艺复兴

高考文综

  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15世纪逐渐向西欧其他国家扩展;16世纪则是文艺复兴

  的鼎盛阶段。

  1、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和实质

  (1)背景(原因):(*为什么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根本原因——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的地区之一,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迫切要求铲除封建制度的传统,

  建立适应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

  l 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是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l 文化环境——作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时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

  l 15世纪前后,许多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城市,带来大量珍贵的古代古希腊、古罗马的典籍和艺术品,促进了意大利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

  l 经济后盾——意大利相当富庶,其财富能够为艺术、学术提供赞助。

  l 统治者的支持——意大利的统治者颇为积极地扶持艺术家和作家。

  l 罗马天主教会中心在意大利,所以受压制特别厉害,反抗性亦尤为强烈。

  (2)实质: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和文化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为人文主义。

  (2)人文主义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3)人文主义对解放人们思想有着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3、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兴起

  (1)最早的代表人物 但丁:《神曲》

  乔托:《哀悼基督》 “近代绘画的奠基者”

  (2)早期的代表人物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 米开朗基罗:雕刻家、画家、建设师和诗人

  拉菲尔:《大卫》、《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 “画圣”

  (4)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和诗人,《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主义”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

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赋税制度

高考文综

  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

  1、赋税制度:

  (1)、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⑥、唐朝后期:两税法。 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⑨、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⑩、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

  (2)、演变趋势或规律: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②、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

  (5)、一句话: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2、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②、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 ;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②、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③、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④、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⑤、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⑥、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①、北民大量南迁;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重农抑商政策

  (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②、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③、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④、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形成原因:①、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