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出境旅行必须尊重的各国风俗禁忌
讲礼仪重细节:出境旅游请表现出大国公民风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韩玉灵 出于研究需要,我经常担任领队带旅游团去境外,对一些同胞的表现深感遗憾。一次,我带旅游团登上一艘豪华五星级邮轮。团友大声招呼刚进来的同伴,引来不同国家客人侧目;为参加浪漫的船长晚宴,团友抢先预订处于最佳位置的餐桌,但晚宴开始了却还空空如也;一些团友穿着短裤搭配拖鞋,被婉拒门外…… 如此情形,并不鲜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让出境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项调查显示,在对1746人的访问中,59%被访者认为出境旅游是“重大消费决策”。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的修养、文明程度关系密切。 第二,中外文化存在差异。人们认为日本人彬彬有礼,与其“羞耻文化”有关;外国人对中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颇为反感,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种客气;请人吃饭不停劝吃,本是国人的热情,却让外国人受不了。欧洲实行收小费,主因在小费是服务行业的收入来源之一。中国人不付小费如同当年外国游客来中国,被组团社告知中国导游员不收小费,付小费会认为不被尊重一样。在泰国一市场,某中国游客懒得弯腰,用脚指点要买的商品,当即被认为是极大的侮辱而引起纠纷。见多才能识广,缺乏足够的旅行经历和国际交际能力自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入乡不能随俗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尚不成熟,行业运作有待规范化;诚信机制尚待完善;出境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在三大市场中,出境旅游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政府、业界对这一与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协调的“火热”现象准备不足,被动适应。游客处处提防导游人员“欺客”、“宰客”,无暇顾及不良习惯;领队劳动强度太大,未尽到提醒告知的义务。 第四,游客主动、自觉提高修养的意识不足。游客跨境参加旅游活动,理应掌握相关旅游消费知识,要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文明”行为,尤其应当防止个人行为给国家形象带来的损害。抽样调查的数据值得关注,出境游客的学历普遍偏高,被访的1746人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7。9%;大学专科学历37。9%;中专及高中学历19。8%;初中及以下学历4。4%。这表明,游客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但还缺乏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意识。 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纠正公民在旅游过程中的陋习,笔者建议从如下方面做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对国人加强关于国际礼仪方面的教育宣传;从国内旅游抓起,形成文明旅游的新风尚,有效制裁游客在景区及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新加坡、韩国对不文明行为的惩罚帮助国民形成了良好习惯,值得借鉴;国家旅游局应加强对拥有出境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的管理和指导,并采取措施帮助游客养成文明旅游的习惯,对屡屡造成不良影响的领队和组团社要进行批评教育和责令整改。
...不要大声喧哗、声声“哈啰”欧洲旅游切记六不要
一不要贪小便宜。 德国的地铁是采取“荣誉制度”的,即乘车者无票上车,出站时自觉付款,无人监督。此制度应用以来,该国地铁收入没减反增。欧洲如厕需0.5欧元(约5元人民币),多数厕所无人看管,出来后在门前小盘中丢币即可。据记者观察,一些国人很坦然地享受上述“免费”待遇,还有个别人如厕后“咣当”一声,扔一元人民币走人。 二不要声声“哈啰”。 各国对迎接我国游客做了不少准备,记者所到各国的窗口行业人员中不少人都会用中文说“您好”和“谢谢”等。奥地利的维也纳机场特地聘用了一位学音乐的中国留学生为往返的中国游客服务。小伙子马尾发,俊朗热情,跑前跑后为同胞服务,成为维也纳机场一景;巴黎塞纳河的游船和卢浮宫都有了详尽的中文解说。欧洲许多非英语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在语言上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而不少中国游客见到欧洲人就喊“哈啰”,这常引起他们的反感。 三不要吃喝不停。 一位意大利司机说,他搞不懂有些中国乘客为何一上车就吃喝。他认为,游客们在他的车中吃喝不停,清除车中的垃圾和污垢会增加他的工作量,而他并没有清洁的责任,这就是不尊重他。而且,他也不喜欢某种食物的气味。浙江女士一上车总爱吃鱼干,“熏”得意大利师傅头发昏。 四不要大声喧哗。 欧洲人说话声音较低,特别是在公共场所。而少数中国游客习惯成自然,在海外也喜欢大声说话。有一位常为中国游客开车的师傅对记者说,他常以为坐在后面的中国游客吵架了,或对他不满,结果一问,他们是在正常交谈。欧洲一位中餐馆老板说,他有一些怕接国内团,因为他们一来就太“热闹”,因欧洲物价高,当地人吃一次中餐也不容易,希望有一个好的就餐环境,太吵会吓跑他们。 五不要“动手动脚”。 有导游告诉记者,在看一些重要展品时,有些中国游客喜欢动手摸一摸,这会犯大错的。如巴黎卢浮宫的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等,你千万不要好奇地动手,这会引起大麻烦。欧洲大多数商店都很小,但布置精巧,店主不喜欢顾客东摸西摸。在一家红酒店,记者就看到用中文歪歪斜斜写道“请不要动手”。 六不要盯住人看。 “看人”是海外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看人的时候也要有些风度,不要盯住不放。有时也要看看场合。比如,记者在维也纳机场候机室,看到一对奥地利恋人依依不舍地分别,反复拥吻,老外从他们身后匆匆走过,会心一笑而已,而几位中国游客则盯住不放,简直当“秀”看,还不时指指戳戳,评点一番,这种举动在欧洲是很无礼的。
...什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
“女士优先”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女士、关心女士、保护女士、照顾女士,并且还要为女士排忧解难。国际社会公认,唯有这样的男子才具有绅士风度。 当男士给女士让座时,女士不要过于谦让,更不能把座位再让给其他男士,避免尴尬。
涉外礼仪中的合影留念、入座、会见、会谈
会见、会谈结束,主人送客人至车前或门口握手告别,目送客人返去后再退回室内。在涉外交往中,有关国家的政府、组织或企业单位之间经过谈判,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内的某些重大问题达成协议时,一般需举行签字仪式。不同的的签字仪式各有特点,在本人国国内举行签字仪式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礼仪问题。首先,要布置好签字厅,并作好有关签字仪式的准备工作。在本人国国内举行的签字仪式,必须在事先布置好的签字厅里举行,绝不可草率行事。其次,要确定好签字人和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签字人由签字双方各自确定,但是他的身份必须与待签文件的性质相符,同时双方签字的身份和职位应当大体相当。最后,要安排好双方签字人的位置,并且议定签字仪式的程序。本人国的惯例是:东道国签字人座位位于签字桌左侧,客方签字人的座位位于签字桌的右侧。双方的助签人员分别站立于各方签字的外侧,其任务是翻揭待签文本,并向签字人指明签字处,双方其他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则应分别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于各方签字人员之后。本人方人员在外国参加签字仪式,应尊重该国举行签字仪式的传统习惯。有的国家可能会准备两张签桌,有的国家可能要求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坐在签字人对面,对此不必在意。关键是要不辱使命,对此本人方人员不应忘记。
...礼仪漫谈:中苏中俄称呼同志
导语:建立外交关系国家的领导人,互相祝贺对方的国庆节,是国际上惯常的外交礼节。这是友好的表示,友谊的象征……
从1959年起,在30年漫长期间,中苏论战、对抗,甚至武装冲突,但双方对对方基本上仍维持着“同志”称呼,不过遇到很多尴尬情况。
同志的尴尬
激烈论战,互相指责对方背叛马列主义,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向,早已把对方当成名副其实的敌人,哪里还谈得上是“同志”!可是双方似乎都耐着性子,坚持着“同志”称呼。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当年9月11日,周恩来应苏方要求,在北京首都机场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讨论两国关系的紧迫问题,特别是边界问题。我作为礼宾工作人员参与安排了那场会见活动。周恩来在机场迎接柯西金,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您好吗?柯西金同志!”
由于中苏关系中的根本矛盾不可能解决,双方试图改善关系的任何步骤都不可能起多大作用,互相批判、攻击、谩骂并没有停止。中共称苏共领导为“修正主义”、“苏修叛徒”、“新沙皇”、“社会帝国主义”等,苏方则回敬中共为“教条主义”、“毛主义”、“毛分子”、“军事封建专政”等。
尽管如此,中共、苏共都是执政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谁也没有把对方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从理论上讲,大家仍是“同志”。
职务称呼
在这段漫长的困难时期,彼此的外交人员内心里早已不把对方看成同志。那些年我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常常称对方的职务,以便避开“同志”称谓。称职务,在中文中显得很尊重对方,可是按照俄语语法,是讲不通的。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没称呼过苏联人为“先生”。可是苏方的一些外交官却忍不住了,据当时我驻印尼使馆报告,1962年元旦,苏联驻印尼使馆参赞库兹涅佐夫,在向我外交人员发送的元旦贺片上,首次称我外交官为“先生”。从此时起,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驻外使馆,在对我外交人员称呼上是混乱时期,一会儿“同志”,一会儿“先生”。
国庆贺电
建立外交关系国家的领导人,互相祝贺对方的国庆节,是国际上惯常的外交礼节。这是友好的表示,友谊的象征。
由于中苏两党论战的升级,在双方媒体上指名道姓批判对方领导人的文章随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再称同志,确实与当时的政治气氛不协调。因而,每年一度互致国庆贺电,怎么称呼对方,就成为令人伤脑筋的事。
1963年,苏联方面首先采取了一项违反国际惯例的举动:对中国国庆的贺电,不以领导人的名义,改为由苏联党和国家机关向中国党和国家机关祝贺。苏联方面采取降格做法,显然是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不满,从技术上讲,避开了称呼“同志”的不便。那年9月30日,中国外交部收到苏联祝贺中国国庆14周年的贺电,抬头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落款为: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
按照国际惯例,收到贺电后受电方应复电表示感谢,于是周恩来总理批示:“复电照来电不署人名”。此后,中苏以及中国同当时苏联集团其他国家,便以这种尴尬的方式互相祝贺对方的国庆节了。
毛泽东生日
尽管国庆贺电避开了“同志”称呼,可是1963年12...
多边外交应当如何礼宾排序?
导语:多边外交的礼宾排序,涉及到国家及其元首、政府首脑的尊严,颇为棘手。《联合国宪章》中说,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分高低。因而大国、小国及其代表,在礼宾上是平等的,不可分出高低、……
多边外交的礼宾排序,涉及到国家及其元首、政府首脑的尊严,颇为棘手。《联合国宪章》中说,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分高低。因而大国、小国及其代表,在礼宾上是平等的,不可分出高低、先后的。然而在实践中,不排出先后次序,任何多边活动也无法进行,所以人们就想出各种办法,使“平等”理念得以通融。
国名字母
按照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一般情况下是行得通的。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为了体现各国平等的原则,在与会国人员身份相同的情况下,常常以通用文字或东道国文字的字母顺序,排列各国代表的顺序。例如联合国开会,用英文字母排列各国代表的顺序。每年的大会均以抽签方式决定名单、悬挂国旗以及代表座位的顺序,每年轮换一次。
按照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使用较多的文种是英文,但有时也使用其他文种。如上海经济合作组织首脑开会,1996年4月在上海首次会晤时,中、俄、哈、吉、塔五国首脑礼宾顺序,是按其国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的;而下一年在莫斯科开会,则以各国国名俄文字母顺序决定其先后位置。在实际操作中,会晤中的多场活动,也不是每次都遵循同一种排列方式。例如2000年7月,上述五国首脑在杜尚别会晤,塔吉克斯坦方面按五国国名英文字母排列,其顺序是:中、哈、吉、俄、塔。这种方式没有突出俄的地位,而塔、俄关系非同一般。为了照顾俄,塔方在欢迎宴会时,把俄总统普京排在客人的首位。又如,1996年第一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时,按各国国名英文字母排序,但在合影、午宴等场合,东道主适当照顾了排序靠后者。
人名字母
多边国际会议时,有时按出席人的姓名字母排列礼宾顺序。这种做法虽不常见,但也不失为一种尝试。例如,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2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与会,会议上的座位顺序,就是按与会领导人姓名英文字母先后决定的。
任职时间
身份相同,按其任职时间先后排序,是一种比较陈旧的方式。例如驻一国外交团,各国使节的位次,以其递交国书时间先后决定。这种按照任职时间先后决定次序的做法,对于大使们是适当的。但是,如果把它引用到多边国际会晤中,操作起来就相当困难。
1998年,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英国举行,英国外交礼宾部门,就是采取按各国首脑任职时间先后排列的实践效果不好,曾引起与会者不满。1989年7月,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到巴黎参加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活动,法方将执政时间最长的科特迪瓦总统乌弗埃·博瓦尼排在首位,而把任职时间最短、本应排在末尾的美国总统布什提到第二位,从第三位起均按任职时间长短排列。如果法国礼宾部门,没有对此给予令人信服的说明,肯定会遭到非议。
创新排序
2003年,在泰国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上,泰国礼宾部门大胆创新,摒弃以往常规,独出心裁,在全体合影时,按照出席会议各国领导人身材高矮排列顺序,矮者在前,高者在后,效果也不错。
礼宾次序是条条框框的,要想突破它,应该有说得过去的“理由”。1989年2月,日本昭和天皇逝世,163个国家代表参加葬礼,其中有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在内的很多国家元首。如按照常规,以国名英文字...
涉外交往中的数字、肢体和颜色禁忌有哪些?
导语:数字禁忌。各民族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对数字均有一些忌讳,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信徒十分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一数字和日期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在涉外活动中要避开与“……
(1)数字禁忌。各民族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对数字均有一些忌讳,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信徒十分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一数字和日期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在涉外活动中要避开与“13”、“星期五”有关的一些事情,更不要在这一天安排重要的政务、公务、商务及社交活动。日本人忌讳4字,是因4字与死的读音相似,意味着倒霉和不幸。所以与日本友人互赠礼品时切记不送数字为4、谐音为4的礼品;不要安排日本人入住4号、14号、44号等房间。
(2)肢体禁忌。同一个手势、动作,在不同的国家里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立起,在美国表示OK,但在巴西,这是不文明的手势。在中国,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表示赞赏,会跷起大拇指,表示“真棒”!但是在伊朗,这个手势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能随便使用,想赞赏伊朗人忌伸大拇指。在我国摇头表示不赞同,在尼泊尔则正相反,表示很高兴、很赞同。另外注意适当地运用手势,可以增强感情的表达;但与人谈话时,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应给人含蓄而彬彬有礼的感觉。
(3)颜色禁忌。日本人认为绿色是不吉利的;巴西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欧美国家以黑色为丧礼的颜色;叙利亚人将黄色视为死亡之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土耳其人认为花色是凶兆,布置房间时不用花色;埃及人认为蓝色是恶魔的象征。
...如何理解“女士优先”原则?
导语:“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认为女性是人类的母亲,最应受到照顾。在社交场合,成年男子有义务主动尊重、关心、保护、照顾女士,并且要为女士排忧解难。国际社会公认……
如何称呼外国朋友?
按照国际惯例,称男子为“先生”;称已婚女子为“夫人”;称未婚女子为“小姐”;如果无法判断女方婚否,用“小姐”比称之为“太太”更安全,也可称“女士”;对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对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但称呼其学位时,除博士外,其他学位不能作为称谓来使用。
美国人,非正式场合,不论男女老幼或地位高低,都喜欢直呼对方名字。
日本人,习惯用“先生”来称呼。对政府官员要用其职务加上“先生”来称呼。
阿拉伯人,对称呼大不计较,一般称“先生”、“女士”即可。但是由于受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同阿拉伯妇女接触时不宜主动与之打招呼,多数情况下可以微笑或点头示意。
如何理解“女士优先”原则?
“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认为女性是人类的母亲,最应受到照顾。在社交场合,成年男子有义务主动尊重、关心、保护、照顾女士,并且要为女士排忧解难。国际社会公认,唯有这样的男子才具有绅士风度。
发表演说时,开场白要先说“女士们”,再说“先生们”;餐厅进餐,服务员要先给女客人上菜,然后再给男客人上菜;男人和女人一起走,要让女士在右边,因为右边尊贵。进出门户男人要抢先一步把门推开;男女同行,男人要帮助女士提物;遇到下雨,男人要为女士举伞等。
与外国朋友交谈时应避讳什么?
尊重个人隐私是涉外礼仪中的重要礼节。与外国朋友交谈时,下列九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应加以避讳: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对别人的看法。
...涉外礼仪之涉外赠送礼品要注意哪些礼仪?
导语:涉外交往的馈赠更多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祝贺、慰问、感谢的心意,因此在选择礼品时应挑选具有一定纪念意义、民族特色,或具有某些艺术价值,或为受礼人所喜爱的纪念品、食品、花束、书……
(1)选择礼物。涉外交往的馈赠更多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祝贺、慰问、感谢的心意,因此在选择礼品时应挑选具有一定纪念意义、民族特色,或具有某些艺术价值,或为受礼人所喜爱的纪念品、食品、花束、书籍、画册、一般日用品等。事先了解收礼人的性格、爱好、修养,以及所在国的习俗等,因人而异。
(2)讲究礼品包装。国外非常讲究礼品包装,礼品一定要用彩色纸包装,然后用丝带系成漂亮的蝴蝶结或梅花结。
(3)对等平衡。注意送礼双方身份的对等,双方身份和礼品规格要一致。送礼要讲究平衡,有多方外国友人在场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避免厚此薄彼。
送花时应考虑到花的寓意、颜色及数目。最好送外宾所在国的国花及相应的辅花,花束大小应视场面大小及宾主之间的关系而定,花枝的数量以单数为宜,但忌13枝。要注意外方的禁忌。德国人认为郁金香是没有感情的花;日本人认为荷花是不吉祥之物;菊花在意大利和南美洲各国被认为是妖花;在法国黄色的花被认为是不忠诚的表示;绛紫色的花在巴西一般用于葬礼。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礼品包装要避免把彩带结成十字交叉状。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