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必备的讲课材料,但一份好的教案,也能决定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备好教案呢?以下文章“《孤独的收割人》教学设计”由出国留学网为您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孤独的收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 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