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小雪的特点和风俗栏目,提供与小雪的特点和风俗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22小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小雪的特点和风俗 小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冬季里有两个关于雪的节气:小雪和大雪,你知道多少与二十四节气小雪有关的知识?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2小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小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来历介绍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气候特点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我国地域辽阔,“小雪”代表性地反映了黄河中下区域的气候情况。这时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

  总的来说“小雪”期间的天气呈现以下两个气候特点:

  气温继续走低

  在立冬节气,我国西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飘雪,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如果说立冬节气标志着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进入冬季的话,走到小雪节气,冷空气的直接表现就是使这些地区的气温逐步降到0℃以下。我们都知道只有在云层内及云下气层的气温都在0℃以下时,降水形式才会由雨变成雪。所以,小雪阶段气温比入冬阶段低,是不争的事实。

  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立冬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基本上都进入了冬季,到了小雪节气,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也将陆续进入冬季。随着冬季的到来,全国降水逐渐跌入一年中的低谷,但此时南方的降雨还是相对较多,虽然这些地区12月中下旬才有初雪,但此时的天气却是潮湿而阴冷,让初到南方的北方人感到极其不适应。北方的冬天气温虽然经常在零度以下,且通常伴随着呼啸的狂风,可即便气温再低,只要看到太阳,就像倾刻间触到暖意,北方冬天的阳光殷实而透彻,屋里还有着舒适的暖气,不管外面多么天寒地冻、风吹雪飘,屋里总是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

  小雪的风俗

  1、腌腊肉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一到,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十分干燥,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所以,不少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前后,刚好是一餐美味。

  2、吃糍粑

  在南方的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

与小雪的特点和风俗相关的实用资料

夏至的特点和风俗

夏至的特点 夏至风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北半球最长白昼的一天。夏至的到来代表真正的高温高热的夏天已经来了。那关于夏至节气的特点和夏至的民俗风俗大家有多少了解呢?下面跟随出国留学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希望大家喜欢,仅供参考。

微信图片_20220523114224.png

  夏至节气气候特点

  1、降水量大:夏至节气期间降水量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正是感夏到来的时候,所以在江南地区会多次出现暴雨天气,严重的时候还会有洪涝灾害;在江淮一带,还会有梅雨天气,空气变得非常潮湿阴冷,容易滋生霉菌、病菌;在北方地区,也会经常出现降雨,时不时地就有大雨、小雨或雷阵雨。

  2、日照长:夏至节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日照长,夏至那一天,正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长度最头漫长的时候,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昼长夜短的,每天我们接收到的光照都非常多,这和情况一直维持到秋天。

  3、气温高:夏至节气到来的时候,气温是非常高的,虽然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也是一年中少有的高温阶段,很容易会导致人中暑的情况发生,所以当夏至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地避暑。


  夏至的风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与小雪的特点和风俗相关的实用资料

夏至的特点和风俗简介

夏至特点和风俗 夏至特点风俗简介

  马上就要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节气,这个节气有哪些风俗特点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的特点和风俗简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夏至的特点和风俗简介

  夏至节气的由来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夏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夏至节气的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古时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食“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广东:凉食避暑

  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浙江绍兴:“做夏至”

  旧时,在浙江绍兴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而绍兴地区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此...

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简介

白露节气的特点风俗 白露特点风俗简介

  马上我们就要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节气,你知道白露节气有哪些特点和风俗吗?不了解的话可以来一起看一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简介”,仅供参考,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来出国留学网阅读更多好文。

  白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简介

  白露节气的特点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中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白露节气的风俗

  祭禹王:生活在江苏太湖畔的老百姓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十样白:在浙江温州等地也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

  收清露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饮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轻轻呷一口,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欢。

  吃番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夏至的特点和风俗简单介绍

夏至的特点和风俗介绍 夏至的特点和风俗简单介绍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出国留学网会为你简单清楚的介绍。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的特点和风俗简单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夏至节气特点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这四省区是我国境域内太阳在天空位置最当的地区,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1、夏至节气的特点是多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潮湿。

  (1)对流天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2)暴雨天气: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

  (4)高温桑拿。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风俗

  1、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丰收。

  2、凉食避暑: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人们普遍喝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且十分清甜的食物。

  3、食“麦粽”:食“麦粽”是江南的习俗, 《吴江县志》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吃馄饨:夏至这一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

  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后还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加健康。

  消夏避伏:代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 借以生风; "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推荐阅读:

  夏至的特点和风俗

  最新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的句子2022

关于小满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满节气的特点 关于小满节气的风俗

  你知道关于咱们的二十四节气小满节气的特点有哪些吗?其风俗习惯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满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关于小满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一、小满节气的特点

  我国古人将小满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这一时节,苦菜生长繁茂,如火如荼;一些枝条细软的喜阴草类在强烈的日晒下就开始逐渐枯死;此时的麦子虽然开始逐渐成熟饱满,即将进入收割期,但是并没有完全成熟。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芒种节气期间,我国各地都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在小满节气期间,西北高原地区已经进入了雨季,作物生长旺盛,但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时,赣、浙、闽、粤等省5月下旬至6月上旬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日最低气温低于17℃的低温阴雨天气,俗称“五月寒”“小满寒”。

  小满时节,小春作物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农事繁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但小满时节又易出现干旱天气,“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既要注意蓄水防旱,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影响小春收获。此时,农事活动也即将进入大忙季节,夏收作物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秋收作物播种在即。

  一候苦菜秀: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多年生菊科,春夏开花,感觉火气而生苦味,嫩时可食;

  二候靡草死:后五日“靡草死”,靡草,按东汉郑玄的解释是荠、葶苈之类枝叶细的草,葶苈三月开小黄花,四月结子,因为是阴气所生,到入夏畏于阳气,便枯死了;

  三候麦秋至:再五日“麦秋至”,夏麦可以收割了。

  二、小满传统习俗有哪些

  1、祭车神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

  2、吃苦菜

  在小满节气,必吃的一道菜就是苦菜,俗称苦苦菜。这是因为小满是湿性皮肤病的易发期,所以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可以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而苦菜正是一种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功能的应时蔬菜,它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美味又健康。

  食苦菜是小满的风俗。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

  3、祈蚕

  江浙一带,水土肥沃,农村里兴盛养蚕。蚕宝宝很娇气,非常难养,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时节会举行祈蚕节。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举行都行,但前后差不了两三天。南方许多地方建有“蚕娘庙”“蚕神庙”,养蚕人家会到庙里跪拜,并供上酒、水果、丰盛的菜肴。

  4、看麦梢黄

  “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在关中地区,小满时节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做“看麦梢黄”。回家时候可不能两手空空,女婿、女儿一般会携带油糕、绿豆糕、黄杏等作为礼品。

  4、夏忙会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介绍

小暑节气的特点 小暑节气的风俗介绍

  你们可能对于小暑了解不深,我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小暑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介绍

  小暑节气的特点是高温潮湿多雨,天气炎热,阳光猛烈,雷暴频繁,万物狂长。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

  小暑节气的风俗有食新、吃饺子、封斋、晒书画、衣服、吃黄鳝、吃藕、吃暑羊等。

  1、食新:我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2、吃饺子: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3、封斋: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4、晒书画、衣服: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因为这一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5、吃黄鳝:有俗语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6、吃藕: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7、吃暑羊: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

  推荐阅读:

  小满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简介

  芒种节气的含义及其特点介绍

  小满的来源和风俗(精选)

  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精选)

...

立夏的特点和风俗简短点的

立夏的特点 立夏的风俗 关于立夏的特点和风俗

  下个月就要过立夏了,我们的夏天就要到来了,关于立夏的风俗大家还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夏的特点和风俗简短点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立夏的特点: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立夏的风俗:

  1、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2、养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立夏的风俗适合吃哪些食物

  一、吃立夏蛋很多地区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在立夏的前一天就要将鸡蛋煮好,在煮鸡蛋的时候里面会加入茶叶,就跟我们现在吃的茶叶袋有点相似,然后在立夏这一天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立夏蛋,寓意着整个夏天大家团圆平安。

  二、吃水三鲜水中的三鲜主要是指的鲥鱼、螺獅和白虾,因此在立夏这一天我们都会做上一桌子好吃的菜肴,而当中鲥鱼、白虾以及螺獅是不可缺少的,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上这几道鲜美的食材,也预示着我们夏天能够团圆美满,安心度过。

  三、吃地三鲜立夏的时候我们会吃一些地三鲜,地上的三鲜主要是指的苋菜,蚕豆和麦穗。因此在立夏这一天很多家庭都会买上这三种食物,制作成菜肴一起吃,预示着夏天能够平安度过。四、吃香椿豆香椿豆是在春末夏初就没有的食物,过到了夏天之后就不能再吃了,因此在立夏一天大家都会买一些香椿豆回来炒鸡蛋吃,或者做香椿饼吃,这样也是预示着春去夏到的一个寓意。

...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