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对象不同,感受也会不同,因而,同样的文本、视频,总能得到不同的读后感。下面,出国留学网为大家带来“《布拉格精神》读后感”,更多内容尽在出国留学网,欢迎大家的阅读。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
《布拉格精神》是伊凡·克里玛的杂感短文集合,购买《天鹅绒监狱》、《被禁锢的头脑》时,我顺便将此书加入了购物单,之所以三本书一起购买,是因为我想了解东欧的极权主义制度剖析。
相比《天鹅绒监狱》、《被禁锢的头脑》,此书更为零散。《天鹅绒监狱》的主题很明确,深入分析了文化艺术家寄生于体制乃至独立性的丧失;《被禁锢的头脑》从社会、思想等层面评论极权主义带来的变化,崔卫平甚至说此书在某种意义上比《1984》更伟大。《布拉格精神》当然涉及到了极权主义的评论,但客观来说,其穿透力不如前两者。
这本书中写了自己童年生活在集中营的经历,写了如何喜欢上写作以及写作的理由,写了作者自己眼中的布拉格历史和代表的精神,写了对极权主义的描述和评论,写了一些给报刊的很短小的杂感短文,写了对文学、对捷克传统与发展的限制的看法,最后一部分还长篇分析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当然,硬是要说有一根主线的话,那么这跟主线就是生活在极权主义下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作者,并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地展示了这种影响和相应的思考。过于散乱的杂感使我意识到,这对我来说是差强人意的一本书。
但正如苏联管制的极权主义东欧作家作品一样,这种作品不应该缺席。作为时代隐喻的政治写作自然有存在的必要性,正如作者自己在文学和记忆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在不自由的时期,当我们被谎言所轰炸,每一件真实的事情、每一件旨在提升人本身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并被宣布为虚无和遗忘时,写作时为了战胜这种毁灭。”“我们写作是为了保留对于一种现实的记忆,它似乎无可挽回地跌入一种欺骗性和强迫的遗忘当中。”这种特殊时期的写作就是对抗遗忘、对抗死亡。
或许这正是布拉格所代表的精神之一,即它象征着一种自由精神。这里诞生了卡夫卡、哈谢克、米兰·昆德拉、哈维尔等伟大的作家,爱因斯坦、里尔克也曾长时间停留在此。它是艺术文化之城,几个世纪以来却一直被强国凌虐,但终究不影响它的文化地位,它孕育了如此多的伟大天才。
对我来说,东欧极权主义下的思想性书籍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是一面镜子,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们的历史甚至现实,可悲的是我们自己的同类著作却总是如此之少,很多题材至今未解禁,权力运作制造了历史真空,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极权主义的轮廓都甚为模糊,很多人还有着失真的历史构想。权力与恐惧配上了经济文明的加速度,真实被遗忘在历史时空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极权主义的历史描述、剖析与挖掘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正是对抗民族遗忘的方法之一。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