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出国留学网消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改革,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新热点。
在应用型高等教育方面,德国无疑是值得借鉴的样本。因为二战后工程师和应用人员的大量短缺,德国从1968年开始办应用科学大学。
其实,我们向德国的学习早已不止于经验上的交流探讨,而已扩展到实践层面——中德合作共建的合肥学院。
1985年,中德两国决定开展政府间合作,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在中国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1980年创校的合肥联合大学成为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协议共建的对象,与德国5所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合作。下萨克森州无偿援助的400万马克,帮学校建立10个工程类专业实验室。
2002年,合肥联大、合肥教育学院与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有何特色?中德合作碰撞出什么火花?应用型大学该怎样建设?
调研岗位所需能力,将其转化为具体教学模块,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后就能获得相应能力“一开始,学院和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一样,面临办学趋同化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向重点大学看齐,办研究生教育。”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说。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成为合肥学院学习、追赶的目标。“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主要服务周边200公里以内的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路径显著区别于普通院校,强调真题真做,到一线就能干。”
2003年,合肥学院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改革后的52个本科专业,既涵盖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家电等当地主导产业,又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校园周边有全国最大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学校利用优势开设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和动画等专业,吸引大量企业订购“应用型人才”。
“学院每年有60%左右的毕业生在合肥就业,80%左右在省内就业。2013年,1620名在合肥就业的毕业生中,1050人在学校所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业。”蔡敬民介绍。
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学生杨树良入学后一直很忙碌。“和以前的高中同学交流后,我发现自己比他们更充实,更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会什么,非常有目标和针对性。”
“与学术型本科培养高、精、尖人才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合肥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处长余国江说,“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2005年开始,合肥学院针对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社会和企业调研,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学科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把每项能力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模块化认证最长5年更新一次。
“每个模块都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单元,可能是一门课或一门实验,也可能是几门课或几门实验的整合。学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后便能获得相应能力。”合肥学院管理系教师吕杨介绍。
以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微生物学为例,原来基础性强,但缺乏专业针对性,应用性薄弱。生物系教师洪磊说:“改革后的微生物学弱化了微生物遗传、基因工程、生态、传染与免疫等内容,强化了微生物生理,增加了工业微生物应用,强化了实验操作训练”。
“通过对规定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