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给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其安全隐患也日益严重,本文“2017年公务员时政热点:移动支付安全问题”,跟着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日前,有网友在网上称支付宝可以更改别人的密码,甚至可以不用别人的原始密码直接用手机号便可更改。针对网民的爆料,支付宝10日回应称,网友反映的这一方式仅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出现,并于当天上午进一步提高了风控系统的安全等级。尽管支付宝做出了回应和技术完善,但这又一次引起人们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关注与讨论。
年初,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年初发布了2016年的中国人全民账单。账单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4.5亿实名用户使用了支付宝,其中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同时,80后人均支付金额已超过12万元,90后使用移动支付更是高达91%.除了支付宝,手机银行、微信也成为人们日常支付的重要方式。
10年前,中国只有700万人拥有信用卡,包括买房买车在内的几乎所有交易都是通过现金进行。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移动设备花钱。乘着互联网技术的快车,人们的生活也步入移动支付阶段。
不过,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虽然方便,但背后的漏洞也不容忽视,以支付宝为例,以前网上偶尔出现一些资金被盗刷、个人信息被盗取的报道,且不说这些报道是否客观真实,但里面所提到的一些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试想,如果放进“网络钱包”里的金钱无法保障安全,一方面移动支付“方便”的初衷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恐怕带给人们的还有恐慌。
以支付宝为例,不少网民认为,支付宝作为一个金融类的软件,能把安全和快捷这两点平衡做好,便赢了九成。然而近来支付宝一系列社交方面的创新,让不少网民心存疑惑。
的确,新的支付方式需要新的手段来确保安全。作为用户人数已达世界人口6%左右的金融信息平台,它的一举一动应有肩负数亿人幸福的自觉。但光靠自觉是不够的,企业逐利天性使然,更多还是要靠外部监管来维系金融安全。
为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监管层也出台了《非银行支付机构自律管理评价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客户实名制落实不到位、特约商户审核不严、交易风险预警不完备、客户信息泄露等问题给移动支付带来潜在风险,亟待整治。
律师胡钢认为,在有关移动支付消费者的保护方面,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行业标准等还存在缺陷。他举例,现在很多第三方支付会公开表示会提供相关的责任保险,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公布详细的保险合同条款。因此,业内人士呼吁,必须从技术上克服安全性、客户匿名性、业务合规性等一系列难题,为移动支付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乃至制度环境。否则,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一旦崩溃,就不只是“把钱取出来换家银行存”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