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明朝历史故事栏目,提供与明朝历史故事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历史材料--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本文为你提供读后感范本两篇。)

篇一:

  枯燥的中学学习生活中,少不了枯燥的历史,就从这里起步——《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其实,原本我对历史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可是,不知何种原因,也许是老师上课死板没有吸引力,也许是历史真的有写难懂,我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拖后腿的科目,久而久之,我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更失去读历史的信心。

  有一天,同学给我介绍了《明朝那些事》,我捧起它,读得津津有味,每读一段总有一种力量吸引我读下一段。它的故事性强,语言感染力强,使我重拾对历史的兴趣。

  这本书语言幽默,比如在介绍朱元璋的时候 ,"朱元璋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没得选)“。因为黄袍加身说明了朱元璋的身份——皇帝,而且还有备注,使人在读的时候会心一笑。避免读历史的时候的枯燥无味,和历史本身给人带来的沉重感,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其次,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古文的生涩,也没有诗歌散文的华丽,有的只是平常人看得懂,最一般但最能为人所接受,它用生动的比喻展示给人们复杂的历史。它把暴露在陈友谅的利剑下的应天,比成一个赤裸裸的孩子。它把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比作赌局,把他们俩比作赌徒,把无数人的生命比作筹码,而赌注是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而且,这本书把复杂简单化,它介绍地主是怎样炼成时,用举例来解释理论,用个别来解释一般,在讲诉元与朱元璋的战争时,把战争比作比赛,出现选手发表感言,介绍参赛选手等形式,给我们视觉享受,在轻松中把一些制度规律和明朝故事讲诉给读者。本书还有一大亮点是,它用客观的角度评价历史,不偏不倚。它把历史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在介绍常遇春时,即说他是天生的先锋材料,武林高手,武艺了得,也指出他的缺点嗜好杀戮。这本书其中写道”元顺帝此时正在上都,听说明军攻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逃跑,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遁去“讽刺了元得腐败。它在讲诉四大惨案时,运用推理,说明了这些事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皇帝专权的需要。

  有个读者评价”明朝那些好玩的事儿课堂上学不到“。《明朝那些事》以通俗的小说方式,普及了正史,让我们更愿意了解历史,成为我读历史的材料。

篇二:

  最近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由于写得太精彩,我一口气连读了两遍,总觉得寓意未尽,特在此发表一下感慨,说起来也惭愧,这本书都出了好几年了,我才开始拜读,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我,向我们这种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偏远农村信息闭塞点也属正常,读明朝那些事儿观后感。话说回来,好书不怕晚。

  在以往正史给我们的印象都是读起来枯燥乏味且又都是文言文,以我这种小学水平是不易理解的。在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历史是可以这样写的,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明月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犀利的笔锋,将一部厚重的明史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明月先生的笔下,将一场场宫廷政变写得淋漓尽致,人...

与明朝历史故事相关的读后感范文

历史的真相--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本文为你提供读后感范本两篇。)

篇一:

  从上海书城买来了网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用了不少时间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明朝那些事儿1.2读后感。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之二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同时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过几天,全省统考(乡试),给他说中了--解元。当时是全省应考的人一起考,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可以超过省内其余人,说明这个人强到邪乎。次年,他去考进士(会试,全国统考,即总决赛)。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我必是今科会元!"完了,由于宴会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结果被他们告了黑状。后果是--贬为小史,不得为官。由于当时进士录取率极低,本来你即使很聪明也不敢保证考得上--结果你竟然打包票说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谁作弊?口出狂言,毁掉了他的一生:终身不得为官--学优登仕,当官就是古代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官当不了,寒窗十年有什么意义!他绝望了,从此堕落。无论何时、何地,祸从口出!管好你的嘴!还有,无论情况多么恶劣,都不要放弃希望,尤其是不能绝望。比如像许三多他爸,"没了想",结果酗酒把胃给喝坏了。虽然你可以找到一些东西来麻醉你自己,但是终究你还是要面对现实的。有些事情你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还不如解决掉它。

  以前,我读过一本好书,书名是《明朝那些事》(贰),内容自永乐皇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记叙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的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皇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代。死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

与明朝历史故事相关的读后感范文

我喜欢历史故事作文

关于历史故事的作文 我喜欢历史故事作文500字

  读一本好书,能让一个人的一生受益匪浅!有人喜欢童话故事,有人喜欢文学故事······我却喜欢三国故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喜欢历史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我喜欢历史故事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我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可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安危。

  学完以后,我想到我们的学校、班级,一个大集体,都能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同心协力,宁可让自己让自己吃亏,也不要破坏了集体的荣誉,那该多好啊!平时,同学们为了自己,而不顾班级荣誉,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争执不休,大打出手,非置人于死地不可。这样,既破坏了班级的荣誉,伤害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带来了不少麻烦,又有什么用呢?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宽容,让人三分,以大局为重,向共同目标前进。廉颇大将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当他知道蔺丞相的用意后,很是惭愧,主动上门负荆请罪。不像我们现在的有些同学,干错了事情,事实摆在眼前,就是不认错,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还是低头认错。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蔺相如、廉颇的优秀品质。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识大体,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不让同样的错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也才能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集体。

  篇二:我喜欢历史故事

  读一本好书,能让一个人的一生受益匪浅!有人喜欢童话故事,有人喜欢文学故事······我却喜欢三国故事。

  三国距今已有几千多年之久,里面讲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那段波澜壮阔的悲壮历史!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刘皇叔三顾茅庐》了。

  刘备深信徐嫬推荐的诸葛亮是个贤才,便叫人准备了一些礼物,和两位兄弟关羽张飞一起去隆中拜访他。三兄弟来带诸葛亮的茅庐前,刘备自报家门,说要见诸葛先生。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先生,诸葛先生早上出门去了。刘备问先生去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来?童子都说不知道,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回去。

  三人回到新野后,刘备不能安息,便天天派人打听诸葛先生的消息。一天,刘备派出的人回报说卧龙先生回来了。刘备听了大喜,立刻叫人备马。当时,正是隆冬,天气十分寒冷,外面还下着纷纷大雪。张飞劝刘备休息一会再走,刘备说道:“你若是怕冷,可以回去,我自己前去!”张飞哪里肯回去,于是三人又冒着大雪,赶往卧龙冈。到了茅庐,见门上贴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刘备走进草堂,只见一位年轻人在烤火,口中还唱着贤士待明主的歌,诸葛均告诉刘备,诸葛亮出去玩了。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便告辞回去了。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大好日子去诸葛亮家,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草堂睡觉,刘备便吩咐关羽和张飞在外等候,自己走进去,恭恭敬敬的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过了几个时辰,诸葛亮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请诸葛亮出山。

  这篇文章中的刘备十分尊重人才,同时,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推荐大家也来看一看有关三国的故事,这样可以让你们更加了解三国!

  篇三:我喜欢历史故事

  最近我迷上了读书,尤其是历史故事,让我读了又想读。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大概说:刘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

中考历史:史上最全明朝皇帝顺序列表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明朝皇帝顺序列表 中考理论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教材理论知识有很多,明朝皇帝顺位排序是一个重难点,这部分考生掌握了吗?还没掌握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考历史:史上最全明朝皇帝顺序列表”,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考历史:史上最全明朝皇帝顺序列表

  明朝共有16位皇帝,顺序依次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享276年国祚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有17个年号。明朝16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为17.3年。最长的是万历和嘉靖,分别为48年和45年,但这对孙子和爷爷不上朝时间也分别达到28年和25年。具体信息请看下表:

姓名庙号谥号简称/谥号全称年号
朱元璋太祖高皇帝/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
朱允炆惠宗成皇帝/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建文(1399年——1402年)
朱棣成祖文皇帝/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帝改谥)永乐(1403年——1424年)
朱高炽仁宗昭皇帝/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宣德(1426年——1435年)
朱祁镇英宗睿皇帝/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
朱祁钰代宗景皇帝/恭仁康定景皇帝/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南明加谥)景泰(1450年——1457年)
朱见深宪宗纯皇帝/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
朱祐樘孝宗敬皇帝/达天明道纯识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
朱厚燳...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明朝简介

中考历史

  明朝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其创建者为明太祖朱元璋,中经十六帝,历国277年。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极盛时,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趾郡,号称 「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朱元璋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科举制度。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初以应天为南京(今江苏南京市),以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北京。1398年建文帝即位,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帝位,明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并于1421年(永乐十九年)迁都于北京(今北京市)。以此加强对北方诸族的控制。其后,历仁宗、宣宗、英宗。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英宗率师北伐瓦剌,兵败被俘,王即皇帝位,是为景帝。景帝任用兵部尚书于谦击败瓦剌,迎还英宗。英宗于1457年(景泰八年)复辟。其后历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福王即位于南京,1645年(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明亡。也有不少史家以1644年作为明朝灭亡之年。

  明朝在地方上撤消了行省,设立了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在中央,明朝初设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1380年(洪武十三年),中书省被撤消,废丞相不设,大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皇权进一步加强。其后历永乐、洪熙、宣德,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参赞机务,但首辅无丞相之名,一切决策取决于皇帝批红,与此同时,宫中宦官形成以司礼监为首的一套机构,他们通过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等特务机构控制各级官员、干预朝政,并利用代皇帝批红的机会擅行大权,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倒行逆施,为患甚烈。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扬威于海外,明成祖派谴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搭乘郑和的宝船来中国访问,明政府对他们给以热情接待。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明朝取消了元朝的驱口、驱奴制,通过黄册、鱼鳞图册控制土地人民,使生产力大大解放。明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黄册制度破坏,在张居正等人的推动下,实行一条鞭法。在农业、手工业中,商品经济因素日益增加,生产中雇佣劳动开始向规模化、组织化发展。这时期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不许民间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为利不惜用武力与朝廷对抗,甚至与倭寇勾结扰害海疆。嘉靖末年,在戚继光等人领导下,明军平定倭患。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宣布解除海禁,准许百姓到东、西二洋经商。

  16世纪,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中国沿海地区。1553...

中考历史知识点:明朝君主专制

中考历史 中考历史知识点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出国留学中考网为大家提供中考历史知识点:明朝君主专制,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中考历史知识点:明朝君主专制

  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答:a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

  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c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

  d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明朝君主专制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对于考试工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7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017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科技、教育、文化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社会生活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三次技术革命

...

成人高考2016历史知识点:明朝

成人高考历史知识点 成人高考历史重点 成人高考考点

  2016成人高考考试即将到来,要想获得成功必然要付出汗水,出国留学网成人高考栏目为大家分享“成人高考2016历史知识点:明朝”,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能取得好的成绩。想了解更多关于成人高考考试的讯息,请关注我们出国留学网成人高考栏目。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又用了近20年时间完成了统一。

  1.君主制度的加强

  加强皇权: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设立特务机构:为监视官吏,镇压人民,明朝设厂(东厂、西厂)、卫(锦衣卫)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有个人见解,文体用死板的八股文,不求实际学问,以培养对皇帝的忠顺奴仆。

  2.靖难之役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玉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建文帝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他就是明成祖。

  3.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他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4.戚继光抗倭

  明朝申期,海防松弛,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民不安宁。民族英雄戚继光受明政府派遣,到浙东主持抗倭。他创建“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随后进入福建、广东,与抗倭名将俞大猷配合,到1565年,基本肃清倭寇。

  5.明末农民战争

  原因:①明末统治腐朽。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掌握特务机构,残害人民。②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田赋加重。③明末,陕北连年灾荒,官府照旧催逼租税。

  经过:1628年,高迎祥等在陕北起义。高迎祥称闯王,他牺牲后,起义军拥戴李自成为闯王。起义军的主力分成两支,一支由李自成率领,另一支由张献忠率领。1640年,李白成起义军进入河南。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状况,李白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1641年,起义军攻占洛阳,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不久控制了河南全境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1643年,李自成攻占西安。第二年初,农民军建立政权,定国号为大顺。1644年,起义军向北京进攻,沿途宣布“五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等,农民军纪律严格,禁止私藏金银、占住民房、踏坏田苗,受到各地人民的欢迎。三月,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在万岁山(今北京景山)吊死,明朝的腐朽统治被了。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关外的清军也大举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清朝,引导清军人关。李自成带兵东征,和清军在山海关展开激战,没能打败清军,被迫后撤。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清军继续追击农民军。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

2014高考历史考点汇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高考历史考点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原因: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概况: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

  A.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

  B.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胜利

  C.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设内阁:原因:废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政务繁多.

  概况: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内阁.

  性质:

  A.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侍机构.

  B.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特点:

  A.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

  B.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影响:A.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B.宦官参政,政治黑暗.

   延伸: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的区别:

  A.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中国的内阁制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B.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时间: 雍正年间

  2.目的: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3.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4.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不是决策机构,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5.特点:

  ①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②保密性强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

  6.影响

  :①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内阁名存实亡

   总结: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这些措施说明了什么?

  措施:

  ①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制度

  ②设置军机处

  ③实行密折制——地方大员

  ④法规章程——有章可循

  说明:

  ①说明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到达

  顶峰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使腐朽的封建...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