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空闲时看看电影或电视,是一种非常轻松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瞬间涌现的思维和想法也可能会瞬间逝去。观看完一部作品后,我们会有种种感受,而这就是所谓的观后感。你知道观后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吗?掌握写作品观后感的重要技巧也是非常关键的。为了帮助你学习和工作,出国留学网编辑特意整理了王朝个人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王朝个人观后感【篇1】
汉高祖:做事用人看能力,关键用人更重人品
刘邦是一个看起来有点粗俗的人,其实是一个心很细的人。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在用人上和治才上。
刘邦用人是有一套功夫的,能够发现人才,又能任用人才。他的手下什么人都有,只要有能力,他都会不计前嫌地加以重用,比如对于韩信的使用。不过,刘邦在关键岗位关键问题上的用人布局非常慎重而且讲究。何谓讲究?就是考虑得很长远,而不仅仅是一次性使用。
在与项羽争锋的时代,出于战争的需要,刘邦对于自负的韩信一再忍让并给予极高的礼遇,有可能反叛称王但却非常有军事指挥能力的陈豨、英布、彭越也被“伺候”得没有了脾气,一心一意为刘邦打天下,偶尔闹闹情绪,也被刘邦的大度和策略平息了。连傲气十足的韩信也不得不说:“陛下善于指挥大将,我只是善于指挥士兵!”
确实,如果细心读历史的话,人们发现,“粗心”的刘邦其实用人之心细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有时连张良也摸不清头脑。尽管他面临多次危机,前线打仗的是什么样的人都用(只要能够打仗),可是留在身边的都是既忠诚又有能力的谋士和武将,如张良、陈平、樊哙等。
在整个楚汉相争时,刘邦最为忧虑的就是韩信的动态,不仅韩信的军团有30万众,更为关键的是,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汉军中无出其右。所以,刘邦在给予韩信最大权限和无上荣誉的同时,将两个最重要的亲信放在了韩信的身边,一个是骑兵团司令灌婴——在垓下拿下项羽首级的就是他的手下;另一个是步兵团司令曹参——刘邦的铁杆老乡。
灭掉了项羽、天下基本安定了之后,刘邦下令诸侯率领各自的军队先返回自己的封国,等待论功行赏的指令。张良、陈平深知刘邦的心思,建议刘邦利用军队尚未启程的时机,用禁卫军夺取韩信对30万大军的控制权,以免后患。刘邦没有含糊,假借劳军的名义来到韩信大营,在灌婴、曹参的坚定支持下,收回了韩信30万大军的指挥令旗,仅给他留下了人数较少的直属兵团指挥权。韩信心里很是不高兴,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没有办法,况且刘邦承诺他为楚王,自己又是楚人,能够荣归故里也算是人生幸事了,故此也不好说什么。
即使在刘邦病入膏肓,将要辞世的时候,他对于用人仍然是清楚得很。
吕后坐在刘邦的病床前,问道:“陛下,您百岁之后,萧相国年岁也已经大了,他死后,您看谁能够代为相国?”
刘邦想也没有想,说:“这事简单,用曹参就行!”
吕后问:“曹参年龄也不小了,那之后呢?”
刘邦觉察到了吕后这个人的心思缜密,略加思考,说:“那就
王朝个人观后感【篇2】
诸葛亮的悲剧不在于跟错了人,而在于缺乏大思维,他加入了刘备阵营后引进的人才,在综合能力上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他来前那几位的(关羽、张飞、赵云),当他死的时候,几乎无将可用,这究竟是谁之错?一个积弱小国,不是休养生息,而是连续主动征战,究竟何用?为了证明自己还是要完成遗命?他的连续征战不仅耗费了自己的精力,也耗费了国家的元气,他死了,蜀国也亡了。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