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栏目,提供与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对象不同,感受也会不同,因而,同样的文本、视频,总能得到不同的读后感。下面,出国留学网为大家带来“《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更多内容尽在出国留学网,欢迎大家的阅读。

  《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1

  《维特根斯坦传》看到了三分之二。

  虽然对柏拉图主义并不认同,但从更深层次讲,罗素偏向于柏拉图主义。他曾在自传中说,自己小时候发现了数学之美,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对确定性的追求是其一生的目标,而确定性最大的无疑就是数学了。他应该偏向于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数学世界,但是其文化背景渗透到他血液中的经验主义传统使他对这个形而上学的数学实在世界充满怀疑,于是他开始试图用经验主义的思维背景来为数学实在世界找寻确定的存在基础,他找到了弗雷格,找到了逻辑,发现了罗素悖论。这时候,维特根斯坦出现在他面前。在《西方哲学史》中他曾说,审美影响了人的思维和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中世纪的人认为天体运行一定是圆形轨道,因为圆形是最美的,这当然是与经验主义传统相抵触的。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对数学之美的发现,对数学的审美,不但给了少年罗素活下去的勇气,还生发出他对确定性的追求,尤其是对外在世界确定性的追求,他后来的哲学研究基本都基于这一世界观。

  从对逻辑的研究将他引向哲学,他看到当时西方哲学的主观主义倾向,对形而上学的关注,以及由此造成的哲学家的悲哀处境: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哲学,都可以对哲学家指手划脚,而哲学家也是良莠不齐。他试图改造哲学,在哲学里找他想要的确定性,这时候他的经验主义传统又起了作用,即他试图将近代科学的方法引入哲学研究,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改变哲学和哲学家的现状,达到他的确定性,他说,只要是真正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逻辑问题,逻辑是哲学的本质,还有他著名的“奥康姆剃刀”。

  维特根斯坦曾是罗素最得意的弟子,但我们发现,维特根斯坦除了早期跟随罗素做的逻辑以外,他和罗素之间格格不入,他们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原子命题”到“哲学语法”再到“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彻底抛弃了实在论,他认为近代哲学的迷雾完全是把科学方法和思维引入哲学的缘故,他甚至排斥近代科学,崇尚精神和神秘,近代科学的发展和高雅精神生活的没落,使他有深刻的文化悲观主义。他认为,无论是语言还是数学都只不过是游戏的规则,重要的不是研究规则,而是对规则的应用。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修补规则,发展出另一套规则出来,就像罗素为了找寻数学的基础而搞出逻辑理论来,这没有任何意义。既然数学、语言都不是实在的,而仅仅是人类创造的规则,那就对之研究的各种理论都没有意义。

  对他之前的那些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曾说,过往的哲学家都专注于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也就是实践,这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同样,维特根斯坦也劝说他的朋友和学生去做点实际的工作,不要做学术,尤其不要做职业哲学家,他也一再试图做一个体力劳动者。他二人对理论的蔑视,至少是对别人理论的蔑视,对实践的推崇上有某种相似之处,这让我在看《维特根斯坦传》时,除了想起希特勒外,又想起马克思。

  从对逻辑的研究,提出“原子命题”和“图像论”,认为每一个命题都对应着一个原子事实,命题是事实的图像。然后对“原子命题”的分析和研究,他指出一个命题有没有意义,在于能不能被证实,进一步他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使用“语法”一词,他指出,语法告诉我们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意义,语法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语法建立“内在关系”...

与维特根斯坦传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范文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