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膳吏辩诬栏目,提供与膳吏辩诬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李子膳方

李子 膳方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

与膳吏辩诬相关的资讯

仿古仿今仿宫馔笑访效仿请进 膳山膳海膳时珍欲善御膳欢迎

北京

仿古仿今仿宫馔笑访效仿请进

膳山膳海膳时珍欲善御膳欢迎

来源:饭店北京仿膳厅

与膳吏辩诬相关的对联

清代部吏腐败

清代部吏腐败 清代腐败

  本文《清代部吏腐败》由m.liuxue86.com出国留学网小编搜集整理,欢迎参考。

  清代部吏腐败

  明清时代社会上流传一个说法——“未去朝天子,先来谒书手”。这话的意思是说,到北京去办事,比如奏销钱粮,去见皇上(天子)之前,先要去见户部的办事人员(书手)。只有先摆平了他们,让他们对你的奏销账簿放一马,那样才会顺利。否则皇上不可能看你的账簿,户部的长官——部长、司长、处长们也没有时间审核你的账簿,你什么时候能够把事情办完就很难说了。

  清同治七年(1868年),继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之后,捻军也即将被彻底消灭。战争进入扫尾阶段,军费的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让湘军、淮军的主帅曾国藩、李鸿章有点烦恼的是,军费的报销遇到了一点麻烦。麻烦的倒不是担心皇上说他们花钱太多,而是户部书吏(类似现在财政部机关办事人员)给他们设置了障碍,需要交纳高额“部费”才能解决。

  遇到问题就要解决。以曾、李一个直隶总督、一个湖广总督的地位,加上俩人挽救大清帝国危局“中兴名臣”的显赫身份,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居然和老百姓一样,也是找关系、通门路、托人去“打点”,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跑部钱进”。

  李鸿章托的人是王文韶,王当时是湖北的一个道台,以前在户部任过主事一职(相当于处长),有部里的人脉。王让人去找书吏,探探他们的口风,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的胃口很大,要求给一厘三毫的回扣。所谓“厘”,就是报销一百两给一两。一厘三毫,就是报销一百两给一两三钱。当时湘军、淮军要报销的军费是3000多万两银子,按一厘三毫算“部费”需要40万两。(同治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李鸿章给曾国藩的信)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相当于现下人民币1亿多。

  曾国藩托的人是李宗羲,李当时是江宁(南京)布政使,相当于江苏省长。李自己与户部的人不熟,他是托了一个叫许缘仲的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的,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8万两,已经算是给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给儿子曾纪泽的信)

  曾国藩、李鸿章身份不可谓不显要,权力不可谓不大。但是,面对财政部机关办事人员,他们仍然无可奈何,还要托关系、走后门,这是什么道理?

  政府机关办事都有一套程序。按照大清帝国的财务制度,报销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一、花钱的部门先对要求报销的事项进行统计,填写清册,送交户部,这叫“投文”;二、户部接到报销清册后要对各项花费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审查,看有没有“以少作多、以贱作贵、数目不符、核估不实”等等“虚开浮估”的情况,这个过程类似于审计;三、户部如果发现报销清册中有不合规定的情况,就要求申报部门重新核实,这叫“批驳”;四、等一切报销项目都符合规定了,户部题写希望准予报销的奏折,交最高领导——皇上审批,如果皇上签字同意,那就完事大吉了,户部给申报部门一个批文,整个报销流程就结束了。

  从整个流程来看,清代的财务制度和现在是一样的,程序也是合理的。在程序中,第一道和第四道程序是基本手续,属于形式,而第二道程序和第三道程序则含有审计、监督的意味,户部的权力正是在这两道程序中体现出来。

  从报销流程可以看出,报销是否顺利,关键是户部的审计,即申报材料是否有不合规定之处,如果有不符规定之处,户部可以实施“批驳”即否决权——如果它说你的报销项目不符规定,说你有造假账的嫌疑,那你的报销就不能通过。户部这么说完全是...

问安视膳是什么意思?问安视膳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

成语名称:问安视膳 wèn ān shì shà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问安视膳】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问安视膳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问安视膳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例句] 太子当鸡鸣而起,~。(《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开成二年》)

百科解释如下:

wèn ān shì shàn

  【解释】: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示例】:太子当鸡鸣而起,~。 ◎《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开成二年》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子女侍奉父母。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鸡初 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後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后因以“问安视膳”为儿子侍奉父母的礼法,即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侧。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周文王为世子时,他特别孝顺父母,每天三次去陪侍父母,早晨公鸡刚打鸣就穿好衣服到父母的寝门外,问侍从昨日父母的就寝情况,然后陪父母早餐,在席间他问父母寒暖情况,饭后问饮食情况。他堪称孝顺父母的楷模。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01634.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610413.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

改写《石壕吏》

改写石壕吏 改写作文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提供的改写《石壕吏》作文,欢迎阅读。

  唐朝。安史之乱。

  一天,诗人杜甫走在去往华州的路上。这一路上荒草凄凄,了无人烟;到处是断壁残檐,狼烟四起。唉,战争使多少老百姓家破人亡啊!残阳似血,天已渐渐的泛起了黑光。杜甫终于找到了一座名为石壕的村庄,投宿在一户农家。农家的主人是一对老头老妇。

  夜深了,诗人躺下休息。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他。杜甫揉揉腥松的睡眼,却听到老头老妇的对话,老妇带着哭腔对老头说:“老头子,你快走吧,官府又来抓人了!”老头叹了口气,问:“我走了,你怎么办呢?儿媳,孙子又怎么活呢?”老妇忙说:“你现在可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全家都指望着你呢!别说了,快走,快走!”老头望了一眼老妇,从后院翻墙逃了出去。

  老妇做出一副刚睡醒的样子,打开了门。

  官吏们带着地保走了进来。为首的官吏凶神恶煞,冲着老妇吼:“老不死的,怎么现在才开门?”老妇面露惧色,啜泣了几声,说:“官吏大人,老身年纪大了,腿脚不灵光,行动不方便啊,来得晚了,请您大人有大量,多担待点儿啊!”官吏面露厌色,又吼道:“少废话,你家里的男人呢?”

  老妇听至这里,再也隐藏不住悲伤,放声哭道:“官吏大人啊,我家原有三个儿子,一家七口人原本幸福美满,可现在,我那三个儿子全被抓到邺城去防守了。前三天,我的一个儿子捎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全部都战死沙场了。现在,活着的人是苟且偷生,死的人已长眠于地下,家里再也没有别的壮丁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和她可怜的母亲。我那儿媳命苦啊!年纪轻轻就守寡,现在,连可以出面的衣服都没了!”

  地保问老妇:“你家丈夫呢?”

  老妇捶捶胸口,悲伤的说:“他听到儿子战死的消息,一气之下,跑到邺城去了。现在家里真的没有壮丁。我年纪虽然大了,但请官吏大人把我带到河阳城去服役吧!现在,我还能够去做做早饭,打扫打扫军营!”

  为首的官吏问地保:“她的回答可否属实?”地保点头,官吏朝后喊道:“带走!”

  脚步声渐渐的远了,杜甫起身,听见一位少妇幽幽的哭声。一会,又听到老头翻墙回来的声音。老头问儿媳:“你娘呢?”少妇带着哭腔说:“爹,娘被人带走了!”

  老头悲愤欲绝,仰天长啸,惊醒了熟睡的孙子,他大哭,这一页,石壕村显得格外凄凉。

  第二天,杜甫早早的起床,与老翁告别。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扶持李氏江山,给天下苍生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在他身后,石壕村落泪了。

  》》点击访问更多改写石壕吏作文《《

...

石壕吏改写

改写石壕吏 改写作文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提供的石壕吏改写作文,欢迎阅读。

  苍茫的天际间,突然划过一声凄楚的鸡鸣。东方的天空,太阳正拖着他那疲倦不堪的脸缓缓上爬。那原本活力四射的朝阳,此时却将这满地的狼籍照的更加不堪入目。我就要启程继续赶路了。

  看着路边枯草萋萋,花瓣枯萎凋谢,不禁又回忆起了昨天——

  我拖着一身的疲惫踉跄前行着,终于来到了一个小村庄——石壕村。果然,眼前是一幅农家疾苦的画面。我找了个离我最近的草屋,轻叩柴扉。伴随着一声“吱呀”,一个饱经战乱摧残的老脸呈现在我面前。“老伯,可否借住一晚?”“若不嫌弃寒舍,欢迎。”于是,我被请进了屋,可不知——

  一阵嘈杂的吵嚷,走路声由远及近。老伯一听,面如土色,赶忙翻过了一堵已被战乱摧残的狼狈不堪的土墙,仓皇而逃。而老婆婆也忙让我躲起来,自已却走出了屋门。

  我躲在门后,听着院中的言语。

  “你们家还有人吗!交出来!”官吏大声喊道,杏眼圆瞪,两撇八字胡已吹到天上。老妇人被吓哭了:“官差大人,现在兵荒马乱。我三个儿子都已在前线抗战,一个刚刚捎信回来,其他两个都战死了!死了的一走了之,活着的又能活几天?”“少罗嗦!快交人来!”官吏大喝一声,青面獠牙,仿佛下一秒老妇就会命丧其人口中。唉,我已不忍再隔着门缝看下去。

  官差喊得越来越大声,老妇人抽抽泣泣不知在说些什么,却哭得更加凄惨。也许老妇人再也没劲了,连哭的劲都没了,哭声变小了。最后,老妇人用绝望的声音说:“好吧,你带我走吧,我虽人老,但也许还可以给你们做几顿饭吧……”“还不快走!”声音变由近到远了。

  我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合眼,不知老妇人是否已被带走,还是……但我实在没有勇气走到门后看一看了。

  突然,我听到了几声轻声的抽泣,细若蚊声,但在这一片死寂中,声音却也明晰。不免使这夜也有些惊悚。

  唉!一个踉跄把我从回忆中拉到了现实,向前一望,除了苍茫的天际,就是一片凄惨。背后的夕阳,如血般泻下。

  》》点击访问更多改写石壕吏作文《《

...

石壕吏

石壕吏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作文网诗词栏目为您准备了一篇《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更多诗词请浏览诗词栏目查看更多诗词。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更多诗词推荐
烟花易冷.岳池城

古代廉政:雍正治吏

古代廉政 雍正治吏 雍正 治吏

本文《古代廉政:雍正治吏》由m.liuxue86.com出国留学网小编搜集整理,欢迎参考。

  古代廉政:雍正治吏

  雍正上任后,既不容忍“贪”,又不容忍“懒”,两手抓,两手硬。他首先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在对贪官执行死刑时,常组织官员到场观摩,他认为现场警示教育,比让官员学习《论语》管用得多。

  与此同时,雍正奖掖勤能、责罚庸懒,逼迫官员改变作风,不换脑筋就换人。大家如梦初醒,意识到不是现在官不好当了,而是过去当官太容易了;谁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于是,各级官员很快适应了新形势,纷纷行动起来。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奇迹,也为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

  考核县太爷

  对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是清朝官场例行公事,一般不会有什么新闻。1724年又是考核年,上任不到两年的新君雍正,对一个县官的处理不同以往,让各级干部吃了一惊。

  此人名叫常三乐,直隶吴桥县令,负责考核他的是直隶巡抚李维钧。

  通过认真听取下属意见,查阅文书档案,走访地方士绅,李维钧给常三乐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他据此建议平调常三乐去管教育,因为教书育人对操守要求高,工作量却不大,对他比较适宜。

  吏部看了考核报告,向李维钧提出一个问题:你说老常工作不胜任,有什么具体表现,给吴桥县造成了什么严重损失?

  尽管常三乐工作吃力,但是钱粮该收也收了,社会治安也说得过去,也没发生过什么群体性事件,还真挑不出大毛病来。

  吏部说,既然没发现实质性问题,把人家调离重要岗位,理由不充分,也不符合惯例,提醒提醒算了。

  李维钧坚持自己的看法。吏部自信地说,咱也别争了,还是请示领导吧。

  雍正看了报告,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常三乐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还要等着出大事吗?

  其实常三乐真该偷着乐。山东曹县盗贼猖獗,社会治安很成问题,老百姓直叫苦。县令王锡玠不敢抓不敢管,结果被摘掉乌纱,还判了5年徒刑。正二品的云南开化总兵仇元正,为人老实本分,但作风拖拉,工作长期没起色,雍正勒令其马上退休回家。

  康熙朝末期那些年,官员们实在是太爽了,就像晚清的李鸿章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当,那就是太笨了!那时,皇上的脑血栓比较重,对人对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常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官场的贪、懒蔚然成风,通不过考核的很少,被严肃处理的更少。实在看不下去了,往往罚俸了事,官员经济上吃点亏,政治前途一点不受影响。

  眼看雍正帝的治吏新政如此严厉,各级官员在震惊之余,终于回过味来:看来,官是不好当了!不但要两手干净,这双手还必须干活呢。

  但是,有的人思想一时转不过来。代理湖广提督岳超龙表决心说:为报答皇上厚爱,我一定做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雍正不以为然,批示道:要求太低了吧!当官本来就不该贪,这算什么高标准?如果只满足于“清官”的好名声,却倒了油瓶不扶,不就是绣花枕头吗?

  清廉是官员的起码条件,否则一切免谈。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