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节日礼仪栏目,提供与节日礼仪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复活节礼仪

复活节礼仪 复活节习俗 节日礼仪

  复活节就要来了,复活节对基督徒而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复活节礼仪,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资讯尽在礼仪栏目!

  【复活节简介】

  复活节(Easter Day),是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这个节。在西方教会传统里,春分之后第一次满月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东方教会则规定,如果满月恰逢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因此,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复活节是最古老最有意义的基督教节日之一,庆祝的是基督的复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年都要举行庆祝。复活节象征着重生和希望。

  【复活节具体日期】

  从2016年至2020年的复活节具体日期如下: 2016年3月27日、2017年4月16日、2018年4月1日、2019年4月21日、2020年4月14日........

  【复活节的来源】

  《圣经.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复活节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宗教起源与节期在以色列。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历史学家根据《圣经》和先进以色列人逾越节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第一天:耶稣受难节。据传是耶稣受难日,这一天教堂里没有蜡烛,鲜花,钟声,这一天人们普遍吃鱼,因为鱼在希腊语中叫Ichthys,相当于“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救世主"这几个词的缩写。据说按基督习俗,这天不能吃天上和地上的动物。

  第二天:复活星期六。这一天,教堂里不办任何宗教仪式,liuxue86.com这一天也是耶稣复活的前夜,在星期六至星期天的这个晚上,基督徒们重新聚集在一起,迎接耶稣圣驾。这一天女人们往往烤复活节羊,复活节辫状面包或复活节蛋糕,给最后一批复 活节蛋上彩。

  第三天:复活星期天。这一天,全世界的基督徒庆祝耶稣的复活,这一天教堂里点起了蜡烛,响起来钟声,这一天早餐非常丰富,孩子们会去花园中寻找藏着的复活节彩蛋。

  第四天:复活星期一。这一天各教堂都在举办复活仪式,这一天往往家人聚在一起,或吃吃喝喝,或一起结伴出游。

  在这些天,最开心的一定还是孩子,不仅可以收到各种礼物,还能享受在春天里和小伙伴们的玩耍,他们享受着在花园中找彩蛋,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也享受着童年的快乐和美好。

  【复活节习俗】

  1、节日彩蛋

  圣诞节一过,复活节巧克力蛋便在糖果店里摆出来了。那些最小和花样最简单的很便宜,孩子们用自己的零花钱就可以买下来。这段时期上市的彩蛋有两种。小的一种叫方旦糖,...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清明节礼仪

清明节礼仪 节日礼仪
清明节礼仪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它的习俗和礼仪,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清明节礼仪,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资讯尽在礼仪栏目!

  【清明节需注意的礼仪】

  1、清明节扫墓的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人们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

  2、清明节拜祭辈分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3、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4、清明节穿衣配饰

  清明节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5、清明扫墓时间

  一般来说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前完成扫墓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6、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跑到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7、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它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8、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9、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除了扫描祭祀活动,还可以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所以出去旅游是可以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10、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元宵节传统礼仪

元宵节传统礼仪 节日礼仪
元宵节传统礼仪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元宵节传统礼仪,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资讯尽在礼仪栏目!

  ❀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liuxue86.com)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腊八节习俗及来历

腊八节习俗 腊八节来历 节日礼仪
腊八节习俗及来历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我们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您知道腊八节有什么习俗吗?又是怎么来的?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腊八节习俗及来历,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资讯尽在礼仪栏目!

  ❀腊八节由来❀

  一、腊八节的佛教由来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佛教信徒普遍认为这一节日来自于佛教。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凈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出家以后,开始时过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祇吃很少的食物,到后来已是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盂的牛奶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喝了之后,很快恢复了健康。之后他在尼连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并施舍给百姓。「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粥由此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又称「佛成道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信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还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民众都认为喝了寺院的腊八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在宋朝时,杭州名剎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直到今天,我国仍然有很多寺院依然保存着腊八节煮粥分施寺院周边居民的习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在清代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等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祇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平安夜来历及习俗

平安夜来历 平安夜习俗 节日礼仪
平安夜来历及习俗

  平安夜是圣诞节的前一晚,也就是12月24日晚上,为什么这一晚被称作平安夜呢?平安夜的由来与习俗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平安夜来历及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平安夜的由来】

  耶稣诞生的那个晚上,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天上传来了声音,告诉他们耶稣降生的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到人间,是要拯救世人,做全人类的救主,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

  据说,1818年的圣诞节前夕,奥地利一个名叫奥本多夫的小镇上的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神父——摩尔,发现教堂里的管风琴被老鼠咬坏了,修理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庆祝圣诞呢?摩尔为此闷闷不乐。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记载着,耶稣降生时,天使向白冷郊外的牧羊人报佳音后,高唱颂歌:“天主受享荣福于天,良人受享太平于地。”他灵机一动,根据这两句经文写成一首赞美诗,取名《平安夜》。摩尔写好歌词后拿给本镇小学教师葛路伯看,请他谱曲。葛路伯读完歌词很受感动,谱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欢迎。后来有两个商人路过这里,学会了这首歌,他们为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听后大加赞赏,下令把《平安夜》定为全国教堂过圣诞节时必唱的歌曲之一。于是,这首不朽的作品一直传唱至今。

  【平安夜习俗】

  一、烤火鸡

  在传统的圣诞餐桌上,烤火鸡是不可缺少的菜式。在一些亚洲国家,或许每年只有圣诞节这一天才吃火鸡,以庆祝佳节;但在欧美,尤其是美洲大陆,火鸡却是很普通的一种肉食,而且在感恩节和圣诞节这两个大日子,火鸡更是传统的食品。

  美国人吃火鸡的习俗是将火鸡的腹内装填各种材料,放入烤箱内烤熟。等烤熟后将整只火鸡端上桌,再用刀叉把烤好的火鸡分切一起享用。换句话说,他们吃的是“全鸡”。至于为什么不分好再端上桌?这大概就像我们在大年夜吃鱼,不会用鱼片而用全鱼上桌是一样的道理。不但兼顾了菜色的美观和视觉的丰富性。同时,也有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的享用大餐的象征。

  在一些大饭店花上三四百元就能购得一只正宗方法烤制的火鸡,还包括苦中带甜的小洋白菜、土豆泥、面团、腌苹果等传统配菜。如果不是多人的家庭大餐,可以购买半只,或按流行的做法选购加工好的火鸡片,中间还夹有用面包、牛奶、鸡蛋、栗子混合后烤制的食物片,美妙的味道难以形容,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所感受。

  二、圣诞布丁

  今日的圣诞布丁源于传统圣诞食物牛奶麦粥。14世纪以后,烤箱出现在一些贵族的奢华住所里,他们尝试着将麦片粥放进烤箱,于是就烤成了蛋糕。现在每到圣诞节来临,家人们就会聚在一起烘制这道美食。每位家庭成员都要共同制造一个圣诞布丁,象征团结和谐。每个人在搅拌面团时,都会默默许下一个愿望,最后还会在面团里藏一个硬币,这有点像我们以前过年时饺子里放钢镚儿的意思。

  三、佳音队

  平安夜当晚,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那么佳音队这种节日活动是怎么来的呢?

  耶稣诞生的那一晚,一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

感恩节由来 感恩节习俗 节日礼仪
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

  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就是感恩节,感恩节在美国是仅此于圣诞节的第二个大的节日,您知道感恩节是怎么来的吗?感恩节又有什么习俗吗?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欢迎阅读!

  【感恩节由来】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962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

  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

  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如今。即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的习俗】

  每逢感恩节,美国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火鸡。火鸡都已经成为感恩节的像征了。另外他们通常还吃一些传统的菜肴,例如西葫芦、奶油洋葱、土豆泥、番瓜派等等。纽约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活动,那就是梅西百货公司每年感恩节都要举行节日游行。具体感恩节的习俗有哪些?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介绍。

  1、吃火鸡

  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每逢感恩节,美国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欧洲移民到美洲后,觉得火鸡的外观与土耳其“身黑头红”的服装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们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增加了一项总统放生火鸡的仪式。

  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林肯总统当政时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厅,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感恩节大餐。2007年11月20日,布什总统在一年一度放生火鸡的仪式上,放生的两只火鸡分别叫“May...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万圣节习俗礼仪

万圣节习俗礼仪 节日礼仪 万圣节习俗
万圣节习俗礼仪

  万圣节是西方传统的节日,也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您知道万圣节的来历是什么吗?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呢?各国的万圣节都是一样的吗?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万圣节习俗礼仪,欢迎阅读!

  【万圣节由来】

  一、名称由来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二、服装由来

  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万圣节的服装,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三、南瓜灯由来

  南瓜灯源于古代爱尔兰。传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JACK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JACK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JACK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儿。

  【万圣节习俗】

  一、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

  万圣节最主要的活动——Trickor Treat,万圣节这天,小孩子会装装扮成各种恐怖的样子,逐门逐户敲邻居的门,大叫“Trickor Treat”。主任便会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礼物给这些小恶魔们。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计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二、杰克南瓜灯(Jack-o'-lantern)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圣诞节习俗礼仪

节日礼仪 圣诞节习俗
圣诞节习俗礼仪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其实,从感恩节到圣诞节,直到元旦,美国人都处在过年的气氛之中,过完元旦,美国的新年才算真正过完了。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圣诞节习俗礼仪,欢迎阅读!

  圣诞节来源

  圣诞节(Christmas)一词,源于古英文的Cristes maesse,意思是基督弥撒。拉丁基督徒于AD 336年,开始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记念耶稣的诞生;东正教则以一月六日为圣诞。

  圣诞节(christmas)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定于每年12月25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同时也是普遍庆祝的世俗节日。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期与时值仲冬的农节和太阳节这两个非基督教节日巧合,因此庆祝习俗来源不一。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12月17日农神节是寻欢取乐、互相馈赠的日子。12月25日是古伊朗人所崇奉的正义之神密特拉的生日。

  古罗马人在元旦用青枝绿叶和灯火装饰房屋,并向儿童和穷人赠送礼物。条顿人各部族渗入高卢、不列颠和中欧等地,又带来日耳曼人和克尔特人的宗教仪式。于是,有了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大木形糕饼,张挂树枝、陈放枞树、访亲问友、来往馈赠等庆祝活动。象征温暖和长寿的火与灯光,一向是冬季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内容,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习俗都是如此。常青树象征奋斗生存,自从中世纪以来就与耶稣圣诞节庆祝活动发生联系。由于历法不同,东正教及其他东欧教会的圣诞节日期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节特色

  1、圣诞老人

  据说他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面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时,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 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2、圣诞树

  据称,圣诞树最早出现在古罗马12月中旬的农神节,德国传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纪用纵树供奉圣婴。随后,德国人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象征基督。

  到16世纪,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星斗的圣诞之夜,设计出在家中布置一颗装着蜡烛的圣诞树。不过,西方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着另一种说法:据说有一位农...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中秋节习俗礼仪

中秋节习俗礼仪 节日礼仪
中秋节习俗礼仪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是华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很多习俗礼仪,那么就跟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看中秋节习俗礼仪吧。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一):赏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赏月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 节日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传延至今,有着约定俗成的礼仪,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礼仪,欢迎阅读!

  春节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

与节日礼仪相关的礼仪常识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