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铁皮鼓影评栏目,提供与铁皮鼓影评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铁皮鼓影评:荒诞背后的人性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荒诞背后的人性

  论《铁皮鼓》中荒诞的意象和现实的世界表现的罪恶、沦落与反抗

  【摘要】《铁皮鼓》是优秀的反战影片及反纳粹影片中出类拔萃而独特的存在,导演施隆多夫通过这部电影所创造的幻觉与现实的对比、交错和融合,制造了生动而强烈的观影体验。《铁皮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象征体系,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引发了人们对罪恶、沦落与反抗的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剖析。

  【关键词】铁皮鼓、荒诞、现实、反抗、沦落、回归、人性

  《铁皮鼓》通过一个身材永远保持三岁样子的奥斯卡之口讲述了他自己从拒绝长大、用尖叫和鼓声向成人世界表达抗议,到逐渐认同纳粹的鼓动宣传,最后回归理性世界并恢复生长的个人成长故事。影片通过对奥斯卡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及其亲人、邻居在战争来临之际或骚动或兴奋或惶恐的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狂妄、自私、充满欲望的毁灭他人而又自我毁灭的人性。这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荒诞的意象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表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以及以奥斯卡为代表的反抗和沦落。

  本片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第二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铁皮鼓》自1979 、1980年相继荣获嘎纳电影节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来,各国的影视批评家都竞相分析、解读这部风格现代而又闪耀着夺目思想光芒的影片。虽然他们的解读方式、阐述视角各不相同,但关于本片的基本命题则达成共识。即此片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思色彩的政治影片。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

  来探讨这部影片怎样通过荒诞意象和现实世界来阐述对人性丑恶一面的逃避与反抗、沦落与和回归。

  荒诞的意象与真实的世界

  奥斯卡这个怪诞形象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有不少研究者指出,他是具有时代性意义与现代特征的流浪儿:他一出生就想重返娘胎,无奈脐带被剪断,又没有经得起铁皮鼓的诱惑;为了躲避现实的丑恶,他自残以保持三岁的体型;为了躲开纷扰,他时常钻进外祖母的裙子下或衣柜里;为了远离人世,假冒杀人犯住进了疗养院。与传统的流浪儿相比,在他那三岁身材与三倍聪明的统一体里,注定了他所进行的是精神的逃亡与流浪,从一开始就具有怀疑的精神、批判的态度和穷根究底的性格。因此有评论认为:“奥斯卡表面上拒绝成人世界,其实他真正拒绝的是外部现实世界对他独立的、清醒的认知方式的侵蚀。”

  意象贯穿在《铁皮鼓》里,除了人物形象,它还体现在其它典型意象里:鼓——鼓声——呐喊声;裙——逃避——庇护所。电影以《铁皮鼓》命名,在于铁皮鼓之于奥斯卡具有无限的意义与多重的象征:铁皮鼓是对逝去日子的回忆,奥斯卡敲起鼓,那些陈年往事就历历在目。铁皮鼓代表着正义与良知,而奥斯卡就是正义与良知的发言人。在情节的设置中,铁皮鼓的含义被巧妙的隐藏在了它的每次出场中。奥斯卡是因为想得到这只鼓而离开母亲的身体——“恰恰是锡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强烈愿望(奥斯卡语)”。鼓也是奥斯卡表达自我的一种工具,他通过鼓声与呐喊声来取代通常的言语交流,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鼓声与呐喊声具有反抗作用,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后来,敲鼓还成为奥斯卡艺术生涯的象征,他上台表演敲鼓与喊碎玻璃,这些使他成为一名“小丑”。还有研究者指出,鼓声也是乱世急鼓,是一种乱世警钟,提醒人们对历史和现实

  3○2○1○

  的警醒。鼓声试图让人们在这糜烂的社会中清醒。裙子在影片开始就出现在荧屏,它对电影的主题意蕴起着重要的...

与铁皮鼓影评相关的评论

《铁皮鼓》观后感

铁皮鼓观后感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之观后感

  首先声明电影中意象的内涵是多重的,其意义指向也是外延式的,它所讨论的层面是多元、丰富的,涉及了包括种族、*、爱情、人性的弱点在内的诸多话题。我仅就战争对个人的影响这一个话题来谈谈自己对《铁皮鼓》的理解。

  我认为《铁皮鼓》的主题在于着力表现战争对个体的异化和个体对这种异化的抗争。

  异化首先是从个人意愿服从于集体意志开始的。这种服从是强制性的,它从军队逐渐蔓延到家庭当中,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一个战士,只听从上级领导的命令,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战备总动员。电影中奥斯卡的爸爸强迫他妈妈阿格妮斯吃鳗鱼的情节旨在表现家庭关系中的强制性,而他的叔叔扬被强迫参战则是强制性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阿格妮斯和扬这两个相互爱恋却无法在一起人的悲剧结局又向我们表明,战争的残酷会压抑人对美好和自由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泯灭人性中最纯真的一面,让人陷入一股痛苦的精神折磨中,甚至能够毁灭人的一生。

  而当个人意志完全服从与集体意志之后,个人的判断能力便随之丧失,人将自觉地按照一种上下级关系来建立起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战争本身是需要热情和斗志的,但是当社会中的每一成员都充满着极度的热情去对待战争时,这场战争将变得极为可怕。最令人担忧的不仅是对领袖的个人崇拜,而是对战争本身的崇拜:一旦所有人的双眼被蒙蔽,他们就看不到战争罪恶的一面,无法分清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差别,更不会承认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侵略行为。就像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打着解放东三省、拯救全亚洲的借口一样,把侵略视为正当行为,借口也就正大光明地被当作口号,即便在战后多年也不能深刻地反省错误的严重性,导致现在右翼势力抬头。战争非正义的性质被掩盖,取而代之的却是其合理存在的因素,战争本身甚至会演变成为一种人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希望。而一旦战败,这种狂热的信仰便瞬间瓦解,人们将再一次陷入无助的绝望感和深深的幻灭感中,奥斯卡父亲的死亡结局便象征了狂热分子精神世界支柱的崩溃,也宣示了战争所引发的双重悲剧。

  个体的差异性被完全消除,社会将逐步走向一致性,最终达到高度的同一,公民作为个体的身份也就丧失,成千上万的个人便完全沦为了国家的机器,而且还是成分不同等级的复制品——这就是异化的结果。不过异化也并不是每个人的宿命,也不是所有人都逃不出异化的魔掌,至少在电影中有三类人似乎摆脱了外在环境的束缚:一类是以奥斯卡祖母为代表的旁观者,她将自己完全抽离于尘世纷争当中,宛若时间的化身,作为第三只眼静静地看着一切缘起缘落;第二类以马戏团的侏儒演员们为代表的空想主义者,表面上他们为军队提供服务置身于战争之中,但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独立主张,发挥其自身优势得以生存,甚至得到军队的尊敬,对世界也充满了关爱和悲悯之情。然而当活生生的暴力冲击到其周围或自身时,他们既无力阻止(沙滩上圣母在他们面前被杀害)也无法抗拒命运(罗丝维塔的意外死亡),悲剧在他们身上依旧上演;第三类则是以奥斯卡为代表的斗士,由于跌倒而导致无法生长,他首先便作为一个异质而存在,每当他面对外部的施压时他便敲击自己的铁皮鼓并且大声尖叫以示反抗,当他发现自己拥有一副可以击碎玻璃的特殊嗓音时,他又不断利用自己的本领尝试去改变在他看来极不合理的世界。在我看来,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摸过于奥斯卡利用自己的鼓声搅乱了欢迎仪式上军官走在红地毯的配乐的情节,乐队停止演奏严肃的进行曲而改奏起优美的舞曲,最后现场除奥斯卡父亲之外的所有人都随着旋律翩翩起舞,这无疑是奥斯卡拿起自...

与铁皮鼓影评相关的观后感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