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解析及历史考试大纲
用一句话概括2013年北京高考历史大纲就是:整体稳定的基础上删除了选修二。所谓整体稳定指的是古代史和现代史部分,这两部分由于本身不涉及选修二,因此2013年考纲跟去年的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而近代史部分,则围绕删除选修二作了一系列的调整。近代史部分共删除考点6处,修改考点5处,增加考点3处,拆分考点2处,调整考点顺序1处。
删除的6处考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负担,如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詹姆士一世的君主专制思想及其渊源、英国宪章运动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反专制斗争。而抗战胜利前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和民主思想的引入和宣传这两个被删知识点,在此之前都是以“睡美人”的形式出现,即虽然列为考点,但是从两套教材交集角度考虑缺乏明确的知识点,同时在考试真题中也鲜有考查,这次的删除对于考生而言意义不大。
修改的考点分别是启蒙运动、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均为世界史的考点,修改的内容是将原有的△去掉,也就是这5个知识点只考察必修内容。这一变化意味着这5个考点的学习难度在降低,尤其是法国相关的两个知识点将极大的降低考生的备考负担。比如最为混乱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前后的政权更替可能就不会出现在未来的考试之中,学生们不用再为各种政治派别和他们的政治主张头疼。
拆分的考点有两个,一个是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被拆分成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另一个是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被拆分成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这里最值得广大考生关注的是《人权宣言》※。根据考纲说明,※指的是包括选修二和必修的相关内容。作为删除选修2大背景下考纲明确保留下来的唯一知识点,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虽然2011年北京高考37题第2问已经用非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了该知识点,但不能排除在13年考查选择题的可能性。
新增加的考点有德国的统一、穆罕穆德·阿里改革和清末新政三处。对于清末新政的增加,单纯从2013年高考的角度意义不大,主要原因是2012年北京高考第17题已经考察了预备立宪的相关知识,2013年将清末新政列入考纲更多的是具有对考纲范围和表述进一步完善的意义。但是其他两个新增考点则需要引起广大13年考生的高度重视。新增考点德国的统一是作为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题下的一个知识点出现的,该标题下还有《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两个知识点。之所以说这一考点需要重视,一方面从知识上,既可以将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较,也可以将德国的统一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联系,同时德国政治对后来的日本明治维新和清末新政也有影响;另一方面从考频统计上,北京课改以来真正考察德国相关知识的仅有2009年第23题,此后三年均未涉及德国——2012年第20题D选项虽然提到德国,但实际上是考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因此,2013年高考考生对这一知识点应予以足够重视。穆罕穆德·阿里改革是高中历史教学长期忽略的一个知识点,之前不少学校从考试的角度选择放弃,但随着考纲的变化,考生最穆罕穆德·阿里改革至少应该掌握其最基础的知识。
另外,调整考点顺序的是将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置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前,仅仅是从时间角度作出的调整,没有实际意义。
在参考样题方面,历史部分更换了其中的四道选择题,并且增加了一道选择题。这次的高考说明用四道2012年的高考试题替换掉了三道2010年以前的高考题和一道2010年的高考题,这可能再传达一个信号,就是北京的高考已经彻底结束了旧大纲时代。非选填题方面用2012年北京卷第37题替换了2010年北京卷第37,保留了2011年第37题。
在这些替换或和新加入考试说明的题目中有几道题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一是替换2007年高考第15题的2012年高考14,通过这样的修改入我们推测在2013年的高考将更加注重时序性的考察,特别是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发生历史事件的迁移。二是替换2009年20题的2012年20题,这道表格证明题是在2012年北京高考新增加的史学研究型题目,即从史实中推倒史论,或者在从众多史实中找到能给史论提供依据的史实。相信这种题型在未来的北京各区的模拟和高考中将是非常热门的一种题型。最后就是替换2010年第37题的2012年第37题,2010年第37题如果说是试验品的话,那2012年37题基本上可以说是定型品。大胆的预测未来北京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模式,一定是以某一事物为主线,涉及四个问题,其中第四问是一个表格题。
综上,2013年高考大纲整体稳定,但它进一步剥离了旧大纲对高考的影响,它将开启使用新教材高考的新纪元。
高考大纲 | 高考改革 | 高考政策 | 高考真题 | 高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