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公务员时事政治:微信收费

2013-07-30 17:25:06 半月谈公务员时事政治
   在“不求变,即死亡”的产业环境中,惟有奋力创新,才能挽回“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颓势

  过去十年用户每年增长将近1亿,100多万名员工每年实现营收11000亿元、净利润超过1500亿,如果工作在这样一个行业,你是不是感到特别踏实?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曾经非常笃定的答案,如今变得不那么确定起来。十多年来风光无限的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技术挑战。这些天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问题,成为这一挑战的最新注脚。

  微信,这项民营公司推出的免费即时通信业务,只用了两年时间,用户数就已超过3亿。它给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它所创造的网络流量收入。

  这种困扰,用中国移动的话来说,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微信挤占大量信令通道,影响了其他用户的通信质量和效率;二是因为存在网间结算,微信产生的数据收入,不足以抵消移动由此向电信、联通支付的费用,这相当于让移动替微信埋单。正因如此,“微信收费”——运营商向微信服务商腾讯收费——成为一个“需要坐下来谈”的现实议题。

  这些技术性的细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不那么好懂,也用不着全部弄懂。真正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微信等新应用对短信和语音通信等传统电信业务形成的巨大冲击。

  事实上,互联网对电信业的冲击,早在世纪之交就已在欧美市场掀起风暴。而当时刚刚融入全球信息洪流的中国电信业,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急速扩张,幸运地躲过了一劫。从2001年到2012年,我国手机用户净增10亿,巨大的“人口红利”,掩盖了运营商向互联网转型滞后的危机。与业务规模的扩张相比,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成为一个相对次要的选择。

  公平地讲,运营商并非全然没有创新意识。孕育于悉尼奥运期间的“移动梦网”模式,就堪称创新杰作。此后数年中,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众多互联网企业,正是靠这一创新模式的庇护,度过了艰难的初创岁月。而飞信、翼聊、沃友等即时通信业务,也都是运营商们为应对挑战做出的创新努力。

  然而,要由资金密集、高门槛的垄断行业,走向开放、竞争,从产业链的主导控制者转型为平民化的产业链参与者,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把“脊背发凉”的危机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其间的阻隔,何止千万重。“体制僵化、技术理念落后、包袱沉重、创新乏力”,工信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韦乐平对电信企业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每18个月设备性能提升一倍,互联网新产生的信息量,是此前所有信息的总和,“摩尔定律”依然支配着今天的互联网和电信业发展。短短数年间,摩托罗拉、朗讯、诺基亚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电信企业,都遭遇了严峻考验,市值高达近3000亿美元的北电,更已不见踪影。在这样一个“不求变,即死亡”的产业环境中,仅靠防御和守成,无以挽回“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颓势,惟有奋力创新,才有再现辉煌的可能。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微信收费”卷起的风波,是对电信运营商最好的警示。


公务员时事政治 半月谈时评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报考指南 历年考试真题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