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东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冰雪里的灵魂

2013-08-07 10:10:31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之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的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的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勇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一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散文》2002.11)

  18.文中最后一段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请问李陵给了人怎么异样的感受?(4分)

  19.请分析第二段中战争场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文中多处提到“冰雪”。这“冰雪”有可能融化吗?联系原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18.(4分)【对投降叛国者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鄙视、唾骂(1分),但对于李陵,人们却迟疑了,甚至对他怀有羞愧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通过惨烈的战斗场面描写,表现了李陵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寡不敌众的无奈。(1分)与下文李陵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形成强烈的对比,交代了人们叹息与羞愧的原因。(2分)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李陵的理解和同情,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1分)】

  20.(7分)【答案示例:无法融化。一方面,这“冰雪”来自外界环境,从古到今,汉族都没有原谅投降叛国者的心理氛围,古代即使独持异议的司马迁,也只是说“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本质上没有(至少是不敢)原谅他的投降行为;现代的人们即使对李陵有羞愧之感,也不愿绷断“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即使有个别人试图原谅李陵,但奈何年代久远,众人的观念顽强,无法改变。另一方面,这“冰雪”来自李陵自身,他自小受民族情感熏染,知道不会得到任何原谅,投降前“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不是眷恋,而是诀别;后来遭受灭族之祸,雪上加霜,必然彻底绝望。(认为“可以融化”亦可,务求言之有理。合理联系原文3分;谈出自己见解4分,其中客观原因2分,李陵方面主观原因2分。撇开原文内容但有理有据的,本题最高可给4分)】



  2014湖北语文文学类阅读汇总

  2014海南语文文学类阅读汇总


   相关链接: 

  2013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浙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北京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辽宁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广西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四川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 山东高考数学试题 山东高考英语试题 山东高考理综试题 山东高考文综试题
山东高考语文答案 山东高考数学答案 山东高考英语答案 山东高考理综答案 山东高考文综答案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精选汇总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归纳

文言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关于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