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政治复习资料:认识论

2013-08-08 17:24:21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认识论

  高考考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要不断深化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考点阐释:

  1.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归纳: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事物,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着本质,或者从那个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

  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错误倾向:正确认识和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混淆现象与本质,把现象当作本质。只看到事物的某种现象,就轻易对问题下结论。二是割裂现象与本质的联系,认识事物不从现象人手,想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两者相互对立。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和表面的东西,是易逝的;而本质是事物的一般和内在的东西,是稳定的。其次,两者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而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现象和本质。 注2: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现象反映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总和。分析:(1)、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但现象不能反映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而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2)、现象表现本质也不等于说本质是现象的简单相加。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二者有着质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数量关系。因此说本质是现象的总和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二:真象是客观存在的,假象则是主观的。 分析:(1)、认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的观点是正确的。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凡现象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真象即与事物本质相一致的现象,显然具有客观实在性。(2)、认为“假象是主观的”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假象是以一种歪曲、颠倒的形式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也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非主观的东西。

  误区三:假象就是错觉。分析:(1)、假象和错觉是相互区别的。假象是以一种歪曲、颠倒的形式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错觉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是对被感知事物的歪曲反映,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之间的矛盾,属于主观的范畴。 (2)、两者也存在着联系。假象可能造成错觉,假象和错觉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客观原因,而错觉则是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原理归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形成理性认识。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以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认识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认识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以人的理性思维间接反映事物。其次,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略)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自己得到检验、修正和完善,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同时在实践基础上继续向认识的深度开掘,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注2:怎样理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有真实与否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不例外,因而笼统地说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可靠或不可靠。人们基于实践基础上得到的感性认识倘若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则是可靠的。在其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制作而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所当然是可靠的。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可靠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因为: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或片断,没有反映事物的全局和整体;而理性认识则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的全局和整体。

  注3: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分析:(1)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这并等于说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 (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

  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

  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源于感性认识。分析:(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分析:(1)、从理性认识的性质上即正确的理性认识和错误的理性认识上看,这个观点正确的。因为错误的理性认识是不能指导人们行动的,只会把人们的行动引向歧途。(2)、但从正确的感性认识和正确的理性认识上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原理

  原理归纳: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 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错误倾向: 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甚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是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4.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包括相互联结的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第二、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改造世界的活动;第三、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先得了解、认识规律并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这就得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同样离不开发管辖主观能动性。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首先,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体现物质决定意识。从质的差别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能否收到积极效果;从量的差别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其次,正因为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才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以便做到按规律办事——体现了意识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辨证法,这才是全面的观点,也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属于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它表现在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在正确认识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还包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事物的发展。它是针对物质的决定作用而言,也是人所具有的属性。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区别的关键在于:前者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活动;而后者是在实践中,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反映客观事物,并运用意识指导新的实践活动。两者的联系在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并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生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存在映证着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二者统一于客观物质性,根源于物质世界。

  5、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 (2)、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而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则应当是:一要坚持,即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二要发展,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6、科学思维方法

  (1)、要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正确使用判断和进行推理,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

  (2)、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一般来说,倘若问题属于收敛性思维,多以分析方法为主,综合方法为辅;而如果是属于扩展性思维的问题,则多以综合为主,以分析为辅。

 

相关链接:


2013江苏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江苏真题及答案(历史)


2013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江苏真题及答案(政治) 
 

2013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全国各省市高考文综试题汇总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山东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河南

湖南

湖北

江苏

河北

陕西

内蒙古

山西

贵州

青海

西藏

新疆

四川

宁夏

甘肃

海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安徽

江西

云南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文综有什么答题技巧

高考文综答题

高中地理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考试

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

怎样提高学习成绩 高中政治如何复习

怎样提高学习成绩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政治考试

高考政治: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

2019江苏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高考政治真题

高中政治背诵技巧有哪些

高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