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和哈佛有什么不同?中西教育的方式和体制有哪些差距?
对于西方教育的,专家马怡尔老师最大的感触就是私立教育的强大,以最为突出的美国私立大学为例,表现在:
1、较为完善的运营机制。独立的资金筹集和自我管理机制是美国私立大学运营机制上的一大特点,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相当完善。私立大学能够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特别是各种资本为我所用,可以说是举社会之力办教育。资金来源上主要是学生学费,以及辅之以家长、校友基金会、公司的捐赠。这里应特别强调一点,校友捐赠的意识根深在每一位校友的内心,校友也以捐赠学校为荣,这与国内的状况很是不同。独立的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的自我管理,而不受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的干预。此外,自我管理不仅仅体现在管理上,同时体现在了自定课程、自选学生、自选教职工上。可见,美国的私立学校资金来源上的独立,确保了自我管理的独立,自我管理的发展,又提高了资金的来源,这一私立大学运行机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举例说明,美国的哈佛大学,目前的校友捐赠经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已经达到了367亿,富可敌国,虽然目前遇到经济危机,但目前的资金也足以保障对本校教育的投入。但是,中国的大多数大学,包括顶级名校还是以国家拨款为主。比如清华北大每年从中央财政获得大量的拨款,这还不包括很多的科研经费拨款和项目拨款。
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顶级名校和哈佛MIT这样的美国名校最大差距在于运营机制上。国营成分过浓和国家保护过多会导致学校的创新机制不够,学生竞争力削弱。所以,当香港的大学和海外的大学进入中国,获得同样招生条件的时候,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精英学生流失?为什么每年清华毕业生这么多,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在毕业以后申请去美国名校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国的顶级名校运营要和国际接轨。其实,这些大学完全不必成为国家财政来负担,清华北大以及中国的很多大学可以借鉴美国私立大学的运营模式,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运营和管理。而国家和地方财政可以以资助公立基础教育和公立高等教育为主,尤其是农村公立教育。
2、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更为具有发展活力。独立运营的美国私立大学非常重视口碑传播,并在教学质量和学生服务上不断追求完善以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口碑。大部分私立大学也是以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准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并最终让学生与学校融为一体,才可能让学生满意,才可能让学生群体成为学校最大资源。在对学生服务上创新、进取,乃至对学生的服务如履薄冰,让美国私立大学有了更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且这一动力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特色的美国私立大学发展之路。
3、更为开放的胸襟。成功的大学应植根于本国而具有国际视野。这种开放不仅仅表现在吸纳世界各国的教育人才,形成世界级教育资源的联盟,一视同仁招收世界各国优秀的学生,更为表现在前沿领先知识的吸收融入,不同观点的包容,以及学校发展学生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具体表现有,美国私立大学国际学生已经在学生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一般来说,在本科生中的比例是10%-15%,在研究生中的比例是50%)。国外出生的教师也能在大多数的系里发现。此外还有研究领域上的联盟、教师互换、世界各种社团协会等的联系交流等等。趋向国际化为私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私立大学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其诸多的成功点,确实值得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并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1、以更为开放的态度与世界教育资源融合。目前,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举办和发展还是政府主导,即使是部分先行的合作办学项目,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掣肘。我认为,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及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以更为积极的姿态鼓励外来教育资源引进,或者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以弥补中国教育发展的不足,加速中国教育向世界级教育发展的步伐。
2、政府在教育把控重点上的转变。我认为,对于大学教育和重点城市内的教育而言,政府应该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让有实力的办学机构吸纳社会各方资金,逐步向多样化发展。而政府可把对教育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中小教育和偏远地区的教育投资和扶植上,以实现整体教育的公平性问题。
3、创造更为健康的环境鼓励国际教育集团的出现。目前,中国有实力的教育集团很少,国际化的教育集团更是难以发现。我认为,政府可以提供更多鼓励性的政策,逐步放宽准入门槛,让更多有教育热情的人士加入到中国教育发展的行列中来,让更多中国乃至世界的有教育投资意向的资金的流入,推动几家大的国际教育集团的出现。让国际教育集团充当中国教育发展探索、中西教育结合、实现国际间教育资源正常流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公平性等历史性角色。
4、推动中国留学市场的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留学已经出现了从精英留学到大众留学的发展势头。在目前中国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留学不失为一条中国学生向国际化人才转变的便捷之路。此外,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高端,大量有留学背景的学生无疑将推动中国经济的跨步发展。虽然目前留学市场已经达到15万人/年的水平,但是并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况且,无门槛无障碍的世界范围内的学生自由流动应该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