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考点阐释:把握段落大意

2013-09-14 08:34:02 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
 

  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 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考点阐释

  把握段落大意及分析段落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比较细小的考点,但也是一个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所以不容忽视。把握段落大意就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某一段落的主要意思,如某段的主要故事情节,某段的主要说明方法,某段的主要观点等,它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分值一般是2分。而分析段落的作用就是让考生把握某一段落在行文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作用,它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评价的能力,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这个知识点的命题形式基本上都是主观题,分值2~4分不等,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应对策略

  应对这一考点,同学们首先要研读近几年的中考真题,了解其命题形式、考查方向以及分值等基本情况,然后再根据对真题的研读,归纳一些合理实用的做题方法。如此一来,同学们做这类阅读题时,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呢?

  1.抓“段眼”。所谓“段眼”就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或能涵盖本段大意的一句话。该段中其他句子的表达都围绕此句展开,因此找准中心句有助于概括段落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2.抓住占据中心位置的人、事、物、情、理。有的段落并没有中心句,但往往有占据中心地位的人、事、物、情、理,整个段落都是围绕这些内容来写,抓住了这一中心,概括段意就会水到渠成。

  3.抓上下文联系。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是密切相关的。有些段落是对下文的领起,有些段落是对上文的总结。同学们处理好上下段落之间的密切关系后,再进行段落大意的概括,就会得心应手。

  4.归纳。有些段落运用列举的方法,把一些有某一共同特点的人或事物写在一段内,概括这一类段落的段意就可以运用归纳法。

  另外,概括段落大意时,同学们还应该注意学习根据文体特点概括的方法。记叙文侧重于考查概括段落的故事情节,说明文侧重于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或说明的顺序,而议论文则侧重于考查作者的观点以及论据的运用情况等。

  同学们该如何分析段落的作用呢?

  1.结合题干,通读全文,领会文章主旨。面对一篇阅读题,同学们首先应该看题干,

  根据题干将全文通读一遍,因为整体与局部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在对全文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局部段落。通读完以后,再根据题干要求,将题干所在的段落进行局部阅读与分析,才能领会该段的思想内容、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等。

  2.全面系统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只有系统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才能概括出某段在全文的作用,比如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所以,文章层次的划分和结构的判断也非常重要。

  3.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答题术语。段在文首的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段在文末的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同学们掌握这些术语,一方面能避免自己总结出来的语言乏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题干要求直接套用。

  4.积累命题形式和答题策略。同学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及答题策略。如:“某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如此运用的好处。”解答该类试题,应分两步。首先要明确指出该段使用的表现手法。这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相关表现手法的知识储备。其次要依据文本内容并紧密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相应作用作答。综合来看,一般从客观形象(人物、景物)、主观情感倾向(褒贬)、语言三个层面作答,答题方式为:突出了文本中某形象的某某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该形象的某某情感;使行文语言更加具有某种特点(如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气势)。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再如:“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解答该类试题,也应分两步。首先回答“能否”,一般说来,答案是不能删。明确了这一点后,再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分析段落的作用了。这就要求考生根据选文内容、上下文段落之间的关系、运用一定的答题术语,组织答案。

  真题解析

  一、(2011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实至名归话“襄阳”

  □高伟凡

  ①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襄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00年。由此,故至今称“襄阳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显而易见,在饱经2200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其前身襄阳县早于1992年由襄樊市区移治县境张湾镇,2001年改县为区。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3期,有删改)

  选文第⑧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解析:本题隐性地考查了“分析段落的作用”这一考点。一方面考查考生在整体阅读基础上的判断能力,也就是回答“能否”的问题,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也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做这道题时,考生应首先回答出“能否”,然后说明原因。其实,这个原因考查的就是段落的作用。做这道题,考生可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意思,然后精读本段,看看本段与上下两段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样,答案就比较容易得出来了。答案:不能。因为第⑧段补充说明了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的原因,同时与上文形成照应,如果去掉,说明就不够科学,不够全面了。

  二、(2011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意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涵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了“分析段落的作用”这一考点,命题目的是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做这道题,考生应首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大体意思以及全文的行文思路,然后掌握一些段在文末作用的基本术语,再根据文章的文体(本文属于记叙文)特点,将这些术语根据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思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答案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答案:1.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语言方面的妙处表现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

  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了钱学森。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

  (选自《读者》2010年2期)

  1.请你用精练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

  2.第三自然段写了钱学森的读书成绩,其作用是什么?

  3.你认为选文结构完整吗?如果不完整,请根据全文,续写一段结尾文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后的彩虹

  □林 馥

  风雨过后,天空出现一条美丽的彩虹。浪潮拍打岸边,击起浪花。

  方佩婷看着大海。海可以制造生命,也可以毁灭生命。她看海中的风帆,它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二十年前的景象恍如昨日„„

  “他不应该去救他的!”

  “但如果等到救援队到,那男孩一定淹死了。”“今天浪好大,实在不宜游泳!” “他是个顽童,一向不爱听人劝告的!”

  “真可惜他为了救人却被大浪卷走!”

  “他真蠢,不会游泳就不应该去救人,自己枉送性命。”

  “别这样说——他救活了那男孩,也没有枉死。”

  在岸边的旁观者七嘴八舌说。女孩默默站在人群中。

  “男孩叫什么名字?几岁?”救护员问男孩的母亲。

  “颜子俊!十五岁。”

  “男孩没事,但救他的男子仍未找到。”女孩听到救援人员说。

  “再找不到,恐怕„„”救护员用怜悯的目光看了看她。

  “爸爸!平安回来!”女孩默默地站在海边祈祷。

  二十年来方佩婷的祈祷始终未起作用,她爸爸始终没有回来。有人说他愚蠢,有人称赞他勇敢。方佩婷二十年来常反复思考,如果父亲聪明一点或懦弱一点就好了,或许她就不该央求爸爸带她去海滩。这些问题二十年来抓住佩婷的心不放。

  大海美丽也很无情啊!它竟将一个勇敢而善良的生命吞噬。

  方佩婷跑进医院,有人告诉她,她的儿子被车撞伤送到了医院。

  “你放心,医生在抢救他!”护士安慰她。

  佩婷默默地站在急诊室门外祈祷,忧虑吞噬她的心。

  “手术成功,他很快会康复的!”医生疲倦地从手术室走出来对佩婷说。

  “我可以看看他吗?”她问。“可以,但不能太久!”医生说。

  “非常感谢你,医生!”佩婷进入病房时,转头对那个三十多岁面容似曾相识的医生说。她的儿子就是他救活的,她很感激他,这是不足以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感谢。

  “颜医生吗?他已经离开了。”女护士说。

  “他去哪里了?”佩婷想找救她儿子的医生再说声多谢才离开。

  “他出国了。他是一个好医生,他离开我们也感到不舍。”

  “为什么?”“颜医生说,这里已经有很多好医生,他希望到一些缺乏医生的地方去。”护士说。

  “颜医生的全名是什么?”佩婷问她。既然颜医生已离开,她希望将他的名字留在她的记忆里。

  “颜子俊!”护士说。

  “颜子俊!”佩婷喃喃地念出这个缠绕她内心多年的名字,但今天她念出了这个名字,竟像魔咒般将她多年来的心结解开了。

  (选自《青年博览》2011年第4期)

  1.选文的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大海美丽也很无情啊!它竟将一个勇敢而善良的生命吞噬。”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的布谷

  □刘向民

  乡村是布谷的家园,布谷是乡村的歌手,有布谷的乡村是亮丽的。

  一场夜雨落下之后,几声嘹亮清晰的布谷叫声从远方传来。我很清楚地听到了布谷的叫声,也很清楚地知道布谷已经来了。布谷鸟的叫声最先与春天有关。春天的到来,使土地复苏,原野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桃花、杏花、梨花儿次第竟放,油菜花金黄得耀眼,农人正荷锄吆牛,耕翻土地,为春种做着准备。布谷沿着春风的方向走进春雨的韵致,与鸟儿们窃窃交流对春天的感受。那时,麦苗在起劲地生长,拔节的声音与农人舒展关节的声音一样清脆,清晰地响在乡村。整个乡村都处在骚动不安之中。

  谷雨在春天里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土地湿润而富有激情,夏天的风就沿着麦子成熟的方向刮来,吹得青春靓丽的麦子起起伏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明亮的光芒。农人们站在田地边欣赏看不厌的风景。忽然听到一声久违的叫声,不约而同地寻找鸟声传来的方向:布谷鸟来了!

  其实,布谷一直生活在乡村,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是在一个黎明深处听见布谷鸟叫声的。那时,我正在为春耕焦急和困惑,比急着下地的种子还要紧张,布谷的叫声使我知道盼望已久的节气已经到来。我异常兴奋,如村里许多人一样沿着草芽初生的田间小径,走进了麦田,走进了河湾,又走上了山岭。淡淡的雾霭随风荡漾,麦叶上的露珠落在地上砸翻了一只匆匆赶路的蚂蚁。

  布谷鸟叫了,村子很快就要忙了。趁着还能闲几天,大伙便聚在村街上东拉西扯地聊起来,或者玩几把扑克、杀几盘象棋,说着说着,话题就不知不觉非常惬意地落在了今年庄稼和农事上了。从去年冬天,不,从秋天说起,日子过得就是这么快,好像没有闲过一天。庄稼收了,又种了;种了,如今又该收了。应该是还有一段时间的事情,说到就到,堆在眼前了。大伙便沉不住气了,想着自家的庄稼,说散了吧散了吧,农具也该修理了,回家忙忙吧。

  接连几天,村里的男人们都找出闲了一冬的镰刀、锄头、犁、耙等等,急匆匆地赶到铁匠铺去修理、淬火,使其更加锋利,唯恐耽误了农活。女人们也不再闲得没事磨牙了,搁下还没纳完的鞋底,急匆匆地烧火做饭,紧张地吃上几口,便到坡地里为快要成熟的庄稼拔草捉虫去了。临走嘱咐还没有吃完饭的孩子说,快吃快吃,吃完饭别忘了刷碗,快去上学。 随着鸟声的响亮,在叠嶂起伏的山山岭岭之间,在沟沟坎坎之中,麦浪随风起劲地翻滚,麦秆和麦叶一日日泛黄,麦粒一天天饱满,太阳也一天天热起来,农人的笑脸也一天天鲜亮动人。此刻,乡村已进入最辛苦最繁忙最幸福的收获季节了。布谷的叫声现在一日更比一日响亮、紧迫,人们便随着鸟声走进田地,沿着节气的方向,收获,播种。

  布谷是属于乡村的,布谷的叫声也是属于乡村的,以至多少年以后,我都忘不了乡村布谷的叫声。偶有一日,可能是春天的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我隐隐地听见一声布谷的叫声,一声久违的叫声。当我急匆匆地奔上阳台,寻觅这只布谷时,布谷却没有了。它从城市的边缘划过一道我们看不到的痕迹飞走了,随后,痕迹也无影无踪了,只隐隐地感觉布谷的叫声还在耳边萦绕。我们离乡村太远了,但我知道乡村的麦收季节就要来临了。

  (选自《萧山日报》2010年3月29日)

  1.选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选文末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节 把握段落大意及分析段落作用》

  一、1.钱学森穿戴整齐进餐厅。说明钱学森做事注意细节,善于尊重别人。2.(1)表现了钱学森实事求是的品质。(2)纠正人们的认识误区,为下文写天才来自勤奋作铺垫。3.示例:不完整。续写:钱学森就是这么一位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人。回望钱学森,他那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敬仰。

  二、1.引起方佩婷的回忆;照应文章题目;用雨后彩虹来比喻方佩婷爸爸的高尚品格;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2.这段话刻画了方佩婷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她既爱大海,又因为大海夺去了勇敢善良的父亲的生命而痛恨大海。

  三、1.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2.对乡村布谷的喜爱和对乡村生活的怀恋。

2013江苏中考语文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语文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语文试题汇总

2013江苏中考数学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数学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数学试题汇总

2013江苏中考英语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英语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英语试题汇总

2013福建中考英语试题汇总

2013江苏中考政治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政治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政治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物理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化学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历史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历史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生物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生物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地理试题汇总

2013江苏中考地理试题汇总

2013江苏中考历史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物理试题汇总

2013湖北中考政治试题汇总


       
中考历史试题


   相关链接:

《 《   
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中考语文 中考作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政治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历史 中考生物 中考地理 中考英语作文 中考网址 中考时间
中考报名 中考资源 志愿填报 录取查询 中考成绩查询 分数线 心理辅导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备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中考语文备考技巧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中考语文阅读指导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的答题策略

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2020中考语文方法: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2020中考语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