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教育改革

2013-10-08 10:18:14 半月谈公务员时事政治

  中国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勇气

  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不出意料地得出结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且还在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海外来华留学人员比例甚低,中国出现醒目的“留学赤字”。

  有位女生发过一条短文,被很多人追捧,她如此诠释留学收获:一是把我放到任何我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来的能力;二是名车豪宅都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交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说白了,这不就是生存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吗?难道非得花大把银子漂洋过海才能习得?

  留学潮涌来,从宏观层面看不乏积极意义。中国的现代化,留学生功不可没,从容闳、詹天佑到钱三强、钱学森,从孙中山到周恩来、邓小平,越洋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留学生群体,融会贯通,革故鼎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文明进步。而今天,从留学家庭背景看,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踏上留学路,本身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表现。

  但是,不能忽略留学潮卷起的一连串问号:是否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应试教育对下一代的压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使得今天的教育满足不了国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望?越来越低年龄化的趋势,是否变相表达了对中国教育失望的一次次“用脚投票”?

  如果要问,是什么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恐怕最不能忽视的,是高考制度的贡献——那仿佛是为优质钢出炉披拣富铁矿石。国家通过几纸考卷,打量并选择过硬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拥有过无愧于世界的辉煌。

  然而,高考弃考的人流日愈汹涌。上海某所公办中学300多个高三学生中,近半出国留学。在“北上广”和沿海地区越来越司空见惯的现象,渐次向中西部蔓延:远赴海外参加所谓“美国高考”的每次数以万计,以致香港考点不得不开放机场附近的亚博会会场,让内地学生肩并肩、头挨头地挤在空旷的场地中考试。有媒体在报道中一语道破:中国学生正在全世界“择校”。

  留学还在向低龄化发展,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生都越来越多地负笈留洋。有的十来岁孩子,去了一次海外夏令营,就坚决向父母要求留学。难道应试教育真的让孩子反感到在最恋家的年龄也想逃离?对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热土难离,仍然要咬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上高考那道独木桥。这是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最不能辜负的下一代中国脊梁。

  现在,中国教育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钱——尽管我们仍然希望,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终达4%的基础上,更向世界平均水平4.9%靠拢——更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勇气。

  要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体现这样的目标:一是改革教育模式,让下一代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拥有基本生存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二是推进公立教育均等化建设,让中国任何地方的孩子,都有相差无几的教育环境和录取标准;三是创造公平取士的教育环境,鼓励寒门学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合理调节社会阶层有序流动、为国家民族补充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教育公平,是起点的公平,也是机会的公平。教育改革牵一发动全身,难度极大。非有“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的改革勇气,不能使教育成为中国梦的最大造梦空间。

  公务员推荐: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教师的疑惑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局长下河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贪官的忏悔


公务员时事政治 半月谈时评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报考指南 历年考试真题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