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与咨询心理学系的戴耘副教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美国高中课堂的政治与历史课。在美国,社会科学课重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创造力的基础。
美国的政治历史课怎么上?
历史是什么?
“任何历史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当代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戴耘说。
历史,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多种角度和写法,分别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我们教师不该去下价值观的判断,然后告诉学生记住这个判断,记住一二三四。这是误人子弟。”戴耘认为。
其实,历史与政治,往往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组成美国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参与政治做准备。”戴耘解释。
在美国,有一门“公民讨论”课,涵盖政府基础、宪法、审判案例分析、司法审查及最高法院重大案件等内容。其实,法律案件(case),既是政治,也是历史,折射当时的历史背景。
每一个案例分析的课堂,都异常精彩。教师,坐在一角,只做穿针引线的配角。一般,教师先厘清案件的事实与语义。进一步,学生分析各方的观点、理由与推论。最后,学生就观点做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
而这一套,正是基于美国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文化内在机制。其实,创造力从某一角度而言,“体现在学生的独特见解与思考上。”
教师该不该下价值观判断
在播放的美国公民讨论课的课堂视频中,学生抢着表达各自观点,向老师提出质疑,现场非常活跃。底下旁听的教师,忍不住疑问,“这样的活跃,我们很难实现。”
这让戴耘想起了自身的一件事,“我刚到美国教书时,很认真备课,准备了一大堆材料。可是,学生却对我的课不满。他们说,你怎么不让我说话,尽搞一言堂。后来,我转变了习惯的模式,我来组织协调,引导他们讨论,表达个人见解。学期结束后,他们对我的评价还不错。”
在美国,批判性思维已植入基因。从他们学说话起,就被鼓励着表达自我。“这需要自小的教育培养,自然而然地,会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只靠高中的课改,的确很难转变。”戴耘说。
当戴耘提到,“教师不该下价值观判断”时,底下不少教师小声议论,“高考就是应试的,不总结一二三四,怎么行?”
一方是改革,一方是既定的评价标准。这正如论坛的发起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师、博士生导师霍益萍所`说,“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非仅靠教师之力可实现,还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文化的、体制的、意识形态的,以及高考制度。另外,还受内部因素影响,如评价机制、教师考核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