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残障者现状。
目前,日本身体残障者约366万,其中居家生活的达358万,机构内生活的仅9万人;智障者约55万,其中居家生活的为42万,机构内照料的为13万;精神残障者约303万,其中居家生活的达268万,机构照料的为35万。近年来,精神残障数量有增大倾向。机构已无法满足需求,更多的是居家照料,即去机构化,部分服务对象白天在机构,晚上则回到自己家庭。
在日本,要入住机构,需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评估,确定残疾程度,给予认定,发残疾人证,然后由家属申请,才能享受该项福利服务。费用则由保险机构承担90%,个人承担10%。
二、绿色之町—先进的残障康复培训理念。
社会福祉法人绿色之町于1978年设立,致力于残疾人的康复事业,通过基本自理能力的训练,简单的劳动,手工作业,康复训练,培养一技之长,逐步让残疾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不能回家者,留在机构,成立小组之家。在绿色之町,目前共有小组之家13个,77人入住。一般5-6人或者10人组成一个小组之家,每个小组之家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介助、指导其生活,培养他们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低费用的住所,在小组之家居住,就像回到了社区生活,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一名残疾人从学会生活自理,到掌握一技之长,回归社会,最长的需要10年时间。
三、慈乐福祉会—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社会福祉法人慈乐福祉会主要是从事老年人的养护工作,各个机构都处于交通便利的区域,地理位置有其优越性,也便于家属的探视。日本2000年04月颁布的护理保险法,主要规定以下三种类型享受护理保险:1、介护型;2、自立型(60岁以上能自理的老人);3、医疗疗养型(现在已基本取消)。慈乐福祉会所属有多家机构,如观音养护院,安芸中野养护院,濑野川养护院等。每家机构的经营内容,功能也有所不同,如康复训练服务,全护理服务,自理老人的服务(类似于公寓性质),对不同的老人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如日间照料,短期住院,长期住院等。一般每家机构服务对象定员在100名左右。工作人员配置:如观音养护院工作人员在50名左右,护工30名,护士 15名,医生1名,其他3名。房间设置方面自理老人以单间居多,全 护理老人则以两人间、四人间为多。公用设施区域比较宽敞,如活动室,沐浴间,走廊等。安芸中野养护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致力于紧贴社区,面向社区开放,重视与社区的合作。如与社区签订灭火防灾协议,平时注重训练,应急时工作可相互帮助,幼儿园的儿童也会到养护院与老人开展互动活动。社区的老人可以到机构参加各种康复活动,也可以在机构用餐,社区的老人与机构内的老人可以共享机构内的各种资源。
小规模、多功能养护机构是日本政府提倡的一种模式,但很多机构经营并不好。日间照料服务目前竞争激烈,一般由机构早晨接服务对象到院,傍晚送回。为了吸引服务对象,养护院也想了很多办法,提供特色服务,比如力量型康复,提供五种沐浴方式(冲浪浴,药浴,桑拿浴等),手工制作,插花,书法,涂色,办咖啡厅,做年糕,老年节活动等等。还提供居宅介护,即为在家需要护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为独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合理为其搭配饮食。
四、几点收获体会
1、日本为残疾人就业立法方面。日本于2006年04月01日颁布的《残疾人自立援助法》,有着很好的理念:一、正常化理念;二、康复理念。即使有残疾,也要能在一般社区生活;即使有残疾,也要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是残疾人,也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生活的有质量,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残疾人自立援助法》还明确规定,日本全社会的企业残疾人雇用比例必须达到1.8%。我国目前虽然也明确要求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但往往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 而达不到国家的要求。
2、日本为残障人士提供的先进的康复培训理念。我们目前的状态,只是对精神残障人员及青残人员进行了一般性的工、娱疗康复工作,结合日本先进的康复培训理念,进一步加强对青残人员的就业培训工作。对精神残障人士,精福院虽然近年来也一直在开展工、娱疗康复工作以及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但是还没有真正做到有计划性的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我们要充分吸收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通过规范、有效、持久的就业技能训练,让这些残障人士真正达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
3、小组之家模式的引入。这次从日本参观学习回国之时,正值社会福利总院功能设计之时,我们充分借鉴了日本小组之家的成功模式,在青残区和精神病区设置了小单元式病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慈乐福祉会老人的养护工作。日本在老人养护工作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工作人员勤奋,努力,敬业,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分工明确,注重细节,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注重沟通,开展的各种特色的服务,对于痴呆病人的管理也是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自由),到位外包服务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而小规模、多功能的机构模式,以后在各个社区,也许会成为一种可能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