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

  亲爱的同学们:新的学期,新的起点,也就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拼搏与奋斗。高三在我们的关注中如约而至,征战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时间不容置疑地把我们推到命运的分水岭。在慢慢品尝高三滋味的同时,我们正在加速长大和成熟,过去对时间的浪费让我们痛心,父母期待的目光更加殷切和慈祥,一夜之间,忽然有了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拥有,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更加清晰。是的,同学们,面对未来,你可能有无数条道路,但一旦进入高三前进的队列中,作为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你一定会义无返顾的说,高三,我来了;高考,我要成功!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科学家

  1.(2013·银川一中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答案 (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2.(2013·山西省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材料二 古代的国君,凡属施政公平的,没有谁能比秦国更富有成效。秦始皇居于王位而统治天下,而他的子弟却没有官职。他所任用的将相李斯、蒙恬等人,都是功臣良将。但对名门大族,却加以诛灭,不让他们兼并扩张。

  ——章太炎《秦政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阐述二人各是怎样认识秦始皇的,并指出二人对秦始皇的历史贡献的评价侧重点各是什么。

  (2)怎样认识王夫之和章太炎对秦始皇的这种评价?

  答案 (1)认识:王夫之认为秦始皇创立的郡县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更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章太炎认为秦始皇压抑宗室,不使他们的势力超过国君,依据法律作为处理一切政务的准则。侧重点:王夫之从制度创新、国家统一方面,章太炎从法制方面谈秦始皇的贡献,表明他们把秦始皇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作为评价他历史功绩的主要方面。

  (2)王夫之和章太炎都从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较为客观地认识秦始皇的历史贡献;都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但上述材料中均没有涉及他的局限性。

  3.(2013·石家庄一中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除李时珍、徐光启外,还涌现出了朱载堉、宋应星、徐霞客等在传统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群星。他们的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处于世界前沿,呈现出向以数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转变的特征。

  材料二 朱载堉(1536~约1610)一生潜心科学研究,提出“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的思想,于万历九年(1581年),创建十二平均律及其计算原理——“新法密律”。在世界上第一次解决了困惑人们两千年的实现乐器转调的理论难题,被李约瑟誉为“虽然远离欧洲,但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何以科技群星璀璨?

  (2)你是否同意李约瑟对朱载堉的评价?说明理由。

  答案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思想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外部因素:继承传统科技;西学东渐,吸收西方科技。

  (2)同意。理由:因为当时的中国与欧洲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站在整体的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中国与欧洲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不同意。理由:首先,中国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科技成就的归纳与总结上,而欧洲则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在科学理论方面创作出一种新的体系;其次,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一个在君主专制社会晚期,其发展是最后的“回光返照”;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欧洲科学发展的条件是晚明的古代中国所无法比拟的。

  4.(2013·江西省白鹭洲中学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但在平台方略上,清廷内部有招抚与武力征讨两种意见,多数大臣反对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最终决定武力征讨,但深知平台不是一件易事,早在康熙十七年他就要姚启圣等遴选福建水师提督,条件“非才略优长,谙练军事不可。”据此标准,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等极力保荐施琅。

  材料二 收复台湾后,许多大臣认为台湾“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施琅认为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最后,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8 000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 000人驻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施琅能够复出的重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康熙帝的决定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原因:郑经去世,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集中力量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决定武力平台;施琅才略出众,谙练军事;李光地、姚启圣等重臣极力推荐。

  (2)观点:一种认为台湾没有价值,应当放弃;另一种认为台湾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主张设治、驻军进行坚守。

  意义:完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巩固了祖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2014试题库汇总
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 每日一练(72套含答案) 2014高考语言运用汇总
2014近义词汇总 2013高考阅读理解练习汇总 2013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2014阅读测试汇总(含答案) 2014语文限时训练汇总 2014语文古文汇总
2014成语测试汇总
2014语文名句默写汇总 2014诗歌鉴赏解题方法汇总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


2014数学试题库汇总
2014数学一模试题汇总 2014数学必修知识网络汇总 2014数学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2014调研数学课时作业汇总 2014数学基础试题汇总 2014高三数学假期复习汇总
2014高三数学知识点汇总 2014高三数学基础训练汇总 2014数学精选试题解析汇总
2013理科数学试题分类汇总
2013数学文科试题分类汇总 2014数学培优补弱练习汇总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文综有什么答题技巧

高考文综答题

高中地理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考试

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

高考历史考试必用的答题规律

高考历史答题规律

高考政治: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

怎样提高学习成绩 高中政治如何复习

怎样提高学习成绩

高考历史: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高考历史怎么学才能学好

高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