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不说赚钱的问题,这短短一年看到的东西在观念上也改变了我很多。切身去体会一些不同体制上的运作和管理,真能获得些新的思路和灵感,也是反思自己的好机会。我不是说国外就是好,而是有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多少会带到现在的生活当中。就说习惯吧,英国人的彬彬有礼是出了名的,我本来以为他们很保守会排斥外来者,但是实际经历之后会觉得之前的理解有误差。比如进Burberry这样的店,以前在中国觉得这些店令人望而生畏,走进去店员小姐会一路跟着你服务。在英国逛店,第一次我觉得自己被完全漠视,因为根本没人上来跟你"嘘寒问暖",除非你上前去咨询,一般店员随你在那里挑啊摸啊,进进出出试衣服,绝对不会来问"小姐,有什么需要的吗?"一开始,我以为是她们看我一副学生样懒得搭理我,后来才感觉到所有超市、音像店、奢侈品店都一样。反而显得每个人都很平等,很大众,没有人干涉你打探你,所谓的奢侈品店和别的商店没什么区别,里面只有两种人:店员和顾客。而不是"买得起"和"买不起"的人。所谓的沉默也不是冷漠,而是给你充分的空间。你要真上前去问个事,店员小姐一定站个笔挺,事无巨细全跟你讲明白,讲完后就又任你到处摸到处换了。怎么说呢,在给予个体自由和体制的规范化之间,他们还挺张弛有度的。真花钱买个贵点的包也不觉得怎样,更不会一出店门口就觉得自己干了件大事,像进了久光又出来特荣耀似的。
要说英国体制的严密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协调感,我在读书时感觉最深刻,也是现在新工作里帮助我最多的一点。其实在英国读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本来以为一年硕士混混也就成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从一开始就在国内就把预科读了,Keele的招生委员会就会一直来跟踪我们的学习状态,还会有专人到中国跟我们一对一面谈。正式到英国进了marketing专业后,要求我们一年里要完成120个学分的课程,加上60学分的毕业论文,整个学术训练非常紧密,几乎天天上五小时课,期间还要做小组报告,我现在的英语报告习惯和基础都是在这期间打下来的。写论文的审查制度也很细致,学校先要求我们看一套Harvard Reference,必须根据这套论文规定写文章,终审时居然专门有一套电子系统扫描文章,计算摘要的比例啊,引文数据真实度啊等等,如果引用比例不合格还派专人来找你谈。开始觉得怎么英国人这么死板,现在到工作中回想起来,不做规矩难成方圆。现在和同事协调分派工作,发现大家集体尊重形式效率会特别高。就连在兼职上课,也会事先跟学生设好每周计划。
这还不是关键,英国人处理地很好的一点是:在严密的规定之下,能充分考虑到个人权利的发挥,而不是用体制来压你,体制在这里绝不是##被过滤##。我论文被通报要##被过滤##审查的时候,觉得天都快塌下来了,那是我多少心血啊。但是系主任同时发给我一封信,告诉我有权写驳回信,甚至可以要求独立委员会(相当于第三方陪审团)旁审并派人指导我写信和修改论文。虽然觉得规矩不近人情,但是在整个审核过程中,我一点没觉得不公平,因为他们确实给我足够的申诉机会了,也耐心听我陈述理由。而且英国人有一点好,你不必想法绕着弯子套他话,有什么意见和不满尽管当面说就行。虽然管我们系主任叫灭绝师太,但有问题我们还都找她,"严厉"不过是她负责的表现而已。最后毕业那天,谁都找她拍照。这套体制严明,尊重权利的形式如今在公司里特别有用。我和几个合作的同事,每次开会让他们有话都先叽叽喳喳说完,但最后都得尊重小组规则。
说了那么多,我想我也把自己留学的收获理清一些了,多赚钱养家很重要,但是有效而自如地工作和更豁达的人生态度,我想是我眼前最大的财富了。
旅游看风情,留学看世情。英国文化里的种种协调和冲突,让我觉得对尊重自己、尊重整体的概念有了不一样的解读。那些规范教给我对事情的责任感,对人群的宽容度,不是用几十万块钱去衡量的。现在的我也不那么浮躁了,出国不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也不真的那么让人雀跃,我想我可以沉潜下来好好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下。至于今后,能再出去旅游交流,就是给现在的人生额外添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