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2014在职攻读艺术硕士政治理论复试复习大纲

  出国留学网在职考研频道讯:东华大学2014在职攻读艺术硕士政治理论复试复习大纲

  东华大学2014在职攻读艺术硕士政治理论复试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D )

  A. 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 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C. 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D.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去改造世界

  6.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D )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 社会的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

  C.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7.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忙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 )

  A.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

  D. 关于社会更替规律性的学说

  1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3. 在观念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 )

  A. 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 C宗教 D.道德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CD )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 ABCD )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C.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BC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相互联系的关系

  D.同一和斗争的关系

  4.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BCD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5. 辩证否定观内容有( ABCD )

  A.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6.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内容实质是( AC )

  A.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B.事物重复运动、变化的周期性过程

  C.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前进性

  D.事物运动、变化的曲折过程

  7.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为( ABCD )

  A.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8.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BCD )

  A. 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 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中

  C.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构成绝对真理

  D.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9. 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ABD )

  A. 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认识有待于发展

  B. 真理是具体、历史的

  C. 相对真理包含有错误因素

  D.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0.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 )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1.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12.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C )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3.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CD )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14.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BD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15.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BCD)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C. 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

  D.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6.“从人身上割下的手,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主要说明( ABD )

  A. 部分依赖于整体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 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17.“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其含义是( CD )

  A. 现象就是本质 B.本质等于现象

  C.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D. 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并从属于本质

  18. 灵感、顿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 AB )

  A. 是知识积累和长期探索过程的不自觉的升华 B.是实践经验积累的无意识飞跃

  C. 是逻辑思维所包含的心理形式 D.是一种神秘因素引起的

  三、分析题

  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请谈一谈你对上述材料的实践观的理解

  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性,认为必须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从历史上看,是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同时,又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并改造物质世界。因此,实践既是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达到统一的基础。

  (3)任何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因而也属于实践的范畴。

  2.“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至山河土地,小至生产和生活用具,到处都有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今天,人们活动的范畴已开始冲出地球,飞向遥远的天体,在日益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所有这一切,都凝聚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功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蕴含的的哲学原理,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谈谈贯彻这一原理的意义。

  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2)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及过分夸大精神因素,;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论和宿命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对于克服各种极端思潮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恩格斯指出:“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请结合以上事实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人的眼睛虽然不能看见蚂蚁能看得见的光线,在这方面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但这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能证明蚂蚁看得见而人看不见的东西。这说明,人不仅有感性认识能力,而且有理性认识能力。人能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性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也就是说,人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人的理性认识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高于感性认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的认识的总规律。其中,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人们获得更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又达到对认识客体的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人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客观事物的本质。

  4.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材料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材料1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请结合材料2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案要点:

  (1)材料1这段话蕴涵的唯物史观道理有:第一,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第二,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第三,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表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2)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3)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这就告诫我们,在变革自然时要把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科技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但不合理的应用也会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科技应用的利与弊,责任在与利用科技的人,关键是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是否正确。协调人与科技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协调科技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也表明,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需要正确的科技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

热门关注

报考在职研究生考试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在职研究生考试报考条件

什么是在职研究生 该如何报考

在职研究生是什么

双证在职研究生该怎么获得 和单证有哪些区别

双证在职研究生

在职考研一年考几次 有哪些报名条件

在职研究生每年考几次

在职研究生考试考什么 什么时候进行

在职研究生的考试科目

在职考研的复习规划

在职考研复习规划

在职考研考试怎么复习 有哪些复习方法

关于在职研究生

在职考研究生怎么复习 需要复习多久

在职考研如何备考

在职研究生可以调剂吗 关于在职研究生复习

在职研究生可以调剂吗

在职研究生复试考哪些科目 该如何准备

在职考研复试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