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亲戚朋友特爱问赴美留学生的一个问题是:“美国怎么样?”这实在是个高难度的问题,不但将万象都包罗让人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还可能一句话暴露回答者的“思想层次”(传说中的逼格)。说美国空气质量倍棒、一回国就犯鼻炎过敏长痘的一般是关注环保和PM2.5的好同志,谈到美国人相对更讲文明懂礼貌 的同学一般会被要求详细举例说明,而提及美国衣服便宜房价低的会发现话题不知怎么就被引到了中美经济发展的大蓝图上去。到我这嘛,答案是:“挺好的,就是吃的不习惯。”好嘛,吃货便是我。
美国的饮食文化是既多元又单一。多元是指在美国你可以吃到中国菜、墨西哥菜、印度菜、意大利菜、日本菜、韩国菜、法国菜等等。至于味道如何这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此处暂且不谈。如果是在纽约的法拉盛,估计你能吃到比国内还地道的地方小吃。而本土的美国菜本身却是很单调的,从东海岸到西海岸, 从靠近北极的北方到身处热带的南方,美国全国的饮食差异很小。无非就是炸鸡或烤火鸡、炸鱼排、炸薯条、烤红薯、炸香肠、炒鸡蛋、华夫饼和水煮西兰花、水煮 玉米粒、齁甜到白糖颗粒融化在牙齿间的甜点之类。面对着一盘子油光满面的美国食品,遥想江南白皙滑嫩的小笼包、重庆的冰粉、云南的米线、陕西的凉皮、新疆 的大盘鸡、内蒙古的烤全羊、东北酣畅淋漓的酸菜炖粉条总会带给我强烈的自虐感。
我本科时就读的学校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Gracious Dinner(就译成雅宴吧)这个传统项目。它的主题很多元,可以是节日庆祝,比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可以是橄榄球运动、蔬菜节,也可以是世界美 食,比如日本料理、法国大餐等等。拿圣诞晚餐为例,大厨烤制的面包味道极好,似乎真的可以像动画片里那样,用手轻轻挤压就会听到酥脆的声音,唇齿留香。还 会有大厨现场一片片切下牛肉,浇上浓稠的酱汁,卖相极佳。餐桌上灯光摇曳,粉色的餐巾,特殊的布置的确营造出了节日的气氛。
世界美食主题却一般是“吃力不讨好”。大厨们很费心思的按照食谱精心烹制出来的地域食物却很容易花枪走板,跑偏了。比如那次,法国大餐的红酒炖牛肉和我在国内吃的区别不大,我吃的很是开心,但是法国妹子却一脸挣扎。
这种食物带来的失落感,我在大一的那次中餐主题的晚宴中有了深刻的体会。二月末,国内正是年味甚浓,然而我却身在美国的小村子,爆米花大的雪团没日没 夜漫天遍地的往地上砸,天寒地冻。下午四点开始就是夜色浓重,深一脚浅一脚的踩在齐腰深的雪堆里,目光所及都是茫茫无尽头的苍茫大雪。刺骨的寒冷很容易的 就将苍凉感透过衣裳渡給心脏。当真是风雪夜归人。再加上考试繁多、论文恼人,那次中餐主题的“雅宴”便承载了我诸多的期待。
然而,这种热切的诉求在我吃到第一口青椒土豆丝的时候生生被浇熄了。土豆丝入口的那个瞬间,很难说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酸到牙根、几乎没有盐味的灰黑 色青椒土豆丝不仅是让我口腔酸涩,更是心里也苦涩了一下。自己固然是明白的,这里的中国菜肯定不会做的多么地道。毕竟是生活在异乡,纵然英语好到了张口即 来的程度,心里总是少了几分归属感。这种感觉不是GPA4.0或者一份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offer能够彻底驱散的。在那一口土豆丝入口的时候,之前丝丝萦绕着我的各种负情绪全部涌现了出来。
当时的我很执拗的在想:为什么当初欧洲的思想启蒙没有同样点亮近代中国呢?如果我们依然拥有盛世大唐的气魄和实力,那么现在应当是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接纳八方来客,欢迎他们到我们的国土上寻求最先进的教育,让他们来适应我们的风俗习惯和各种文化。倘若如此,留中的美国留学生怕是会因为天朝的美食而“乐 不思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