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每日一练

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 )水平。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成分
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3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l2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A.得到他人认可
B.试图与榜样一致
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

热门关注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