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历年真题精选试卷

  【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D5.C6.C7.A8.B

  (二)多项选择题

  9.CD 10.ABCD 11.AD 12.ABC 13.AB14.CD 15.ABD16.ABCD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

  17—25(略)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

  26.B【解析】略。

  27.C【解析】巴甫洛夫为了区别动物和人的条件反射,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独有的,如望梅止渴(望是古语,不是望见,而是想像的意思)就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活动。

  28.D【解析】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额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的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29.B【解析】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以自己做主试,又以自己做被试,自己给自己做记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里遗忘的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以间隔的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画了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叫保持曲线(遗忘曲线)。

  30.B【解析】略。

  31.B【解析】略。

  32.D【解析】略。

  33.B【解析】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2)动机功能,作为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3)组织功能;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34.A【解析】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意志行动是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而意志则是一个心理过程,它不是一个行为,这两个概念不能相混淆)。

  35.B【解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的状况。而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社会需要则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称获得性需要。而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它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而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36.B【解析】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

  37.D【解析】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自我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而詹姆士(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38.C【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化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大致从三步到十三四岁,此时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而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这阶段需时十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和特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39.C【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而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会高水平的自尊。自尊作为一种高层次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而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自我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而本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理论中的概念,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其中,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它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遵循快乐原则。

  40.B【解析】根据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彼此爱的情感不断减少,相反,由家庭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的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超过了因爱而结合的夫妻们。

  41.D【解析】略。

  42.C【解析】略。

  43.D【解析】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或称社会抑制。而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44.C【解析】略。

  45.B【解析】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46.D【解析】略。

  47.D【解析】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耍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而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

  48.B【解析】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49.B【解析】中年期的职业发展主要表现个方面,一是工作满意度,尽管多数中年人不再有升迁的机会,但是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却达到了一生的最高峰;二是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中年期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工作绩效一直可以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50.A【解析】略。

  51.D【解析】李心天曾对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提出四类标准: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其中医学标准是指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52.B【解析】幻觉是指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1)功能性幻觉是指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心因性幻觉是指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53.D【解析】略。

  54.C【解析】焦虑症状包括三方面: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即漂浮焦虑;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弗洛伊德强调本能和焦虑的关系,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征,即焦虑神经症。他将焦虑分为三类,1)客体性焦虑(恐惧),又再分为两种:原发的客体性焦虑和继发的客体性焦虑;2)神经性焦虑,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3)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55.B【解析】略。

  56.C【解析】略。

  57.A【解析】略。

  58.C【解析】智力年龄是指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种分数叫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比内一西蒙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计算智龄时,只要将儿童在测验上的分数与各年龄组的一般儿童比较,便可以给予一个年龄分数。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内一西蒙量表中,每个年龄都有6个测题,答对每题则得智龄2个月,因此如果该儿童4岁组的题目全部通过,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1题,其智龄为4(岁)+3×2(月)+2×2(月)+1 × 2(月)=4岁+12个月=5岁。

  59.D【解析】略。

  60.C【解析】在非能力测验(如人格测验)中,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是“通俗性”,即取自相同总体的样本中,能在答案方向上回答该题的人数。

  61.A【解析】简答题是要求被试用一个正确的词句或句子来完成或填充一个未完成句子的空白,或者是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编制简答题时有三条原则:1)宜用问句形式。如果使用未完成的句子,则空格尽量放在最后;2)如果是填充形式,空格不宜太多,过多空格会使题意不明确,并且所空出的应该是关键词句;3)每题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答案要简短而具体。对不完整的答案,应事先规定评分标准。

  62.A【解析】略。

  63.D【解析】咨询师必须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进行核实,若资料来源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在整理资料时,来自亲友和中介人的资料,应首先判断其真实程度并给以附加说明后,方可使用。中介人若是心理咨询人员,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核实之后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

  64.B【解析】心理评估报告是指综合初诊材料,对求助者的问题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原因做出评估。其工作程序是:1)临床资料的核实,一般使用调查法(访问求助者的父母、朋友、同事,等等);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4)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65.A【解析】略。

  66.C【解析】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是: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而焦虑性神经症的表现为:1)焦虑的情绪体验;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则是强迫性神经症的主要特点。

  67.A【解析】略。

  68.D【解析】略。

  69.C【解析】略。

  70.A【解析】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精神分析学派常指导求助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寻找问题的根源。行为主义学派常指导求助者作各种训练,如系统脱敏法、满灌法、放松训练、自信训练等。人本主义中的完形学派习惯于作角色扮演指导,使求助者体验不同角色下的思想、情感、行为。理性情绪学派则针对求助者的各种不合理观念予以指导,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

  71.A【解析】略。

  72.C【解析】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当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此反复,结果使不适当行为与厌恶建立起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了这种不适当的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终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当行为。因此,其基本原理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厌恶疗法的一种改良方法是内隐致敏法一当求助者欲实施或正在实施某种不良行为时,在想像中主动呈现某种可怕后果或令人厌恶的刺激形象,致使两者形成条件反射,达到控制行为的治疗目的。

  73.B【解析】略。

  74.A【解析】求助者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1977)认为治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求助者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致他们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目前甚至是将来面临的问题。求助者中心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协助求助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求助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按照罗杰斯的说法,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人”的过程。

  75.B【解析】略。

  76.D【解析】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求助者主动参与治疗,是该法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77.B【解析】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指导手册中对每一个分测验的评分都有详细说明。有些分测验记分很客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容易记分。但有些言语测验如“理解”、“相似性”、“词汇”三个分测验和“知识”分测验的部分测题,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些回答没有列在指导手册提供的“标准答案举例”之内,这就要求主试根据评分原则做出主观判断。

  78.B【解析】略。

  79.C【解析】略。

  80.D【解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主要用来评定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工具,为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抑郁症状他评工具。本量表适用于有抑郁症状的成年病人。可用于抑郁症、躁郁症、神经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之评定,尤其适用于抑郁症。然而,本量表对于抑郁症与焦虑症,不能较好地进行鉴别,因为两者都有类似的项目。注意,由于密尔顿焦虑量表与HAMD在评定项目上具有部分的类同,所以,HAMA也不具有鉴别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功能,只能用来评价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的特点。

  81.A【解析】略。

  82.D【解析】在使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时,分测验的粗分应该转化为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中,由粗分转换而来的量表分的平均数也为10分,标准差也为3分。

  83.C【解析】儿童行为量表或儿童行为清单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适用于4~18岁的儿童。主要来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儿童,但并不能给出心理障碍的诊断。该量表的第二部分是社会能力因子,该因子包括三个方面: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习情况,得分越高,表明社会能力越强。

  84.C【解析】略。

  85.B【解析】略。

  86.ABD【解析】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于某种对象,并激发起人的行为活动,需要便转化成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而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则叫诱因(选项C有误)。由于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而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87.ACD【解析】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体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情是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问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是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在激情状态下,人能做出平常做不出来的事情,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但也能使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因而在消极的激情状态下人的行为也可能失控,甚至会发生鲁莽的行为。应激则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88.AC【解析】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间的差异。

  89.ABC【解析】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因此,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90.ABC【解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同定的倾向。而且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91.BCD【解析】婚姻的动机一般说来有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不同时期婚姻动机则会有所变化,如在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第二、经济第三。

  92.AB【解析】略。

  93.BCD【解析】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1)相异性,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2)成熟性,爱情是在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选项A有误);3)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4)生理性,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5)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94.AC【解析】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影响暗示的主要因素有: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另外,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3)被暗示者所处的环境也会影响暗示效果,个体处于困难环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到暗示。

  95.ACD【解析】略。

  96.BC【解析】中年人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中,上有上级,下有下级,平时还有朋友来往,所以,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在与朋友的关系方面,由于性格变化和家庭原因,中年期的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但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也许朋友之间不常见面,但交情却越来越深。

  97.AC【解析】略。

  98.AB【解析】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具体表现为: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这个时期思维者完全可以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抽象逻辑思维的假设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是指根据命题的逻辑形式在头脑中直接进行逻辑推理,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该特点正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99.CD【解析】随着童年期儿童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使儿童认识事物容易把握本质特征,从而为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童年期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表现在类别体系化、序列化方面。所谓的类别体系化这一逻辑推理规则以类别概念向发展为基础处理不同层级类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也称群集概念(类群集),如编制家谱的系统关系,分出总类、大类、子类、或分层级的从属关系;而序列化则是指儿童对集合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能力,也称关系群集,序列化又具体分为对称关系和不对称关系两种逻辑推理规则。类别体系化和序列化所表现出来的类和关系的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本能力,进一步说明童年期儿童思维具有重要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

  100.AC【解析】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前,需要对来访者进行鉴别,区分来访者是精神障碍还是非精神障碍,以便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其具体条件如下: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2)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101.BC【解析】略。

  102.BD【解析】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困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103.ACD【解析】略。

  104.BC【解析】测验的用途一般可分两类:显示和预测。显示性测验是指测验题目和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相似的测验。古德纳夫曾经在显示性测验内部又加以区分,将其分为样本测验和标记测验。题目取自一个很明确的总体的测验即是样本测验,而题目取自一个全开放的总体的测验则是标记测验。预测性测验是指预测一些没被测量的行为的测验。

  105.AD【解析】略。

  106.BC【解析】从信度可以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这也是测量标准误的应用。它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其二是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

  107.AD【解析】略。

  108.BD【解析】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一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109.ACD【解析】略。

  110.BCD【解析】心理问题的归类有几种方法,一般采用由表及里的逻辑分类方法,使用该法时。应注意心理问题的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严重程度,即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是轻、中还是重;2)问题的一般原因,如生物学原因、认知原因、社会原因等,3)问题的具体原因,如躯体情况、本人的人格因素、具体压力特点等。

  111.AD【解析】在对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时,其工作程序包括:1)按编制好的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2)按编制好的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3)按编制好的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4)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5)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112.BC【解析】当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是社会性原因引起的,应当重点就经历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查询,并分析其与求助者问题的因果关系。

  113.BC【解析】常见的神经症有: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等。其中,神经衰弱症状的表现为: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精神易兴奋的主要表现是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另一个表现则是感觉过敏;2)情绪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3)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有: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障碍。

  114.CD【解析】鼓励和重复技术是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该技术除促进会谈继续外,另一个功能是通过对求助者所述内容的某一点、某一方面作选择性关注而引导求助者的会谈朝着某一方向作进一步深入。

  115.ACD【解析】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式现实,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咨询师使用面质技术的目的;1)协助求助者促进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即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2)激励求助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理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3)促进求助者实现语言与行动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4)使求助者明了自己所具备的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5)通过咨询师的面质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自己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自己作面质。

  116.AED【解析】冲击疗法即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冲击方法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像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境中,尽管求助者在暴露过程中会产生恐惧,但是恐惧的结果并不会发生。

  其程序有4步: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2)签订治疗协议;3)治疗准备工作;4)实施冲击治疗。

  117.BCD【解析】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如何行为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模仿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1)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2)设计示范行为;3)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及时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118.ABD【解析】略。

  119.BE【解析】自我概念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一种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另一种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第三种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

  120.ABD【解析】略。

  121:BCD【解析】略。

  122.BE【解析】略。

  123.AC【解析】略。.

  124.CD【解析】儿童行为量表或儿童行为清单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适用于4~16岁的儿童主要来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儿童,但并不能给出心理障碍的诊断。该量表具有家长、教师和年长儿童自评三种形式。

  125.AD【解析】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由11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言语测验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测验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而言语测验中的数字广度测验主要测量人的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临床研究表明,数字广度测验对智力较低者测量的短时记忆能力,但对智力较高者实际测量的注意力,且得分高者未必会高。

  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小口袋:

  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含金量

  心理咨询师发展前景好吗

  心理咨询师未来市场发展潜力怎么样

  心理咨询师就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2016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科目及题型

  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变化对比情况

  2016年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鉴定工作公告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