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分别是《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栏目!
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古诗,并且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 ,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作业设计:
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蕴含的道理,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古诗,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学生读《游山西村》, 正音:浑 豚 重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相机展示课件)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
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适一适?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对某个同学的看法
1、谈谈你对某个同学的看法,学了这首诗后,你对他的看法是否和以前一样。
2、采访苏轼,一个同学扮演苏轼,其他同学来采访他,问问写诗时的感受。
3、相互采访,采访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及收获。
六、配乐朗诵,感悟情境
这首诗让人触景生情,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赏景明理。
七、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角度”单元的《古诗二首》中的《登飞来峰》。 板书:课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王安石
释题:来,一起读课题。
飞来峰,你了解吗?(学生可简单说,大部分不了解)
师:飞来峰,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现在山东飞来,所以得名。
(看飞来峰图片,配乐)
疑问:不知要还是不要???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来,谁把这首诗读一下?
1、指名读(如果有错,立即纠正,正确的再叫大家读)一个人都读得这么好,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2、齐读
三、学习古诗:
(一)自主合作学习:
这么短时间内就能读正确、流利,真不简单,那么,这首诗究竟什么意思呢?我想弄明白以后会读得更好!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或者同桌交流弄懂诗意;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感情;
3、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
(二)、交流学习结果
(一)学习前两行
1、学生试说诗意。
师引导说完整:
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说站在塔上鸡鸣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阳光灿烂。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师:不错,诗意理解的很正确,看(出示幻灯颜色不同诗)你发现了什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了解写法
前两句其实是说塔怎么样?(高!)
到底有多高?是3000米吗?(告诉学生 这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
来孩子,带着你的理解一起读读前两句!
3、分析理解
作者等登上飞来峰,就联想到能看见光明灿烂的奇景,你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心情好的时候看一起都是灿烂的)
4、了解时代背景:(幻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师: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那这两句诗,该怎样读?
(学生朗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幻灯出示后两句
师:心情好,景都那么灿烂,王安石也不失时机留下了豪情壮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他想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层理解(站得高,望得远)
仅仅是这个吗?
(出示背景)这首等高游览的小诗,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其实是作者对未来的---------(对未来的憧憬,抱有美好的希望,自己远大的抱负)
2、朗读,指导读出豪言壮志
3、学习相关诗句进一步理解诗意
幻灯资料: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师口头简介:天宝年间,诗人因受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登上凤凰台,观赏浩浩汤汤的长江,感慨当今,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大自然的美景才是永恒的存在!这首诗既描绘了江山壮丽的景色,也在吊古幽思之中,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忧郁失意,面对现实,自身报国无门,表达了对“浮云蔽日”的奸邪小人的痛恨之情。)
(点击再出示)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新语 慎微篇
师:同学们,现在再读这两首诗,你又体会到什么?
(第二层理解)(作者不害怕奸邪小人当我的路,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师: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的意志,在诗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能读出这种情感吗?
(反复读,各种形式读)
诗人自己身在塔德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塔下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其实也揭示了一条人生哲理:
(第三层理解)(幻灯出示: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学生读哲理)
小结:这首诗看似写景,其实是(抒情),抒豪情之时,又喻深理在其中。
四、质疑:
整首诗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拓展延伸:
王安石让我们知道了登高能望远的哲理,再看这两首诗:(出示,《登鹳雀楼》和《题西林壁》)
自己读一读,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liuxue86.com看能否知道它们的大意?
(学生简单说)
师:题西林壁作者站在(山中)登鹳雀楼作者站在(楼中),而王安石却站在最高处。
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得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要站得高!
来,孩子们,让我们再次朗读古诗,体会王安石的豪情万丈!
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千年以来,人们兴许不记得飞来峰在哪,兴许忘记了是谁曾经留下这样的诗句,但却将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点击查看下一篇《牛和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