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二代”学中文多因实用 父母言传身教效果佳

2011-11-15 02:56:46 admin 言传身教父母
2011年11月15日,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报道.

据 英国《英中时报》报道,已定居英国数年的刘女士不久前带着3岁的儿子回国探亲,见孙心切的姥姥、姥爷早已在家等候多时,并为外孙准备了一大桌零食和玩具, 然而外孙的“反应”多少让老人家有些尴尬。“二老见到外孙特别欢喜,又搂又抱寒暄好一阵子,我母亲还指着桌上满满的吃的,对外孙说‘你想要什么,姥姥给你 拿’。“结果我儿子木讷地楞了好几秒,才转回头对我轻轻说了句‘I want orange juice’,老俩口一看孩子说不来中文,当时表情就有点僵。”刘女士对记者这样形容。

“为了教儿子中文, 我又做卡片又托人寄光碟,每天得花上好几个小时教他听说,可还是没什么效果,孩子一刻钟就坐不住了,觉得没意思” ,一位华人母亲在论坛上抱怨。“孩子中文都说不好,以后到了青春期,根本没法和父母交流。”很多旅英华人家长,特别是70-80后新移民们都有这样的担 心。尽管现在全英已有上百所中文学校,硬件设施与以前比大有改善,但如何对后代进行中文及传统文化教育仍是不少家长的心病之一。一些家长由于担心孩子以后 变成“香蕉人”,不惜将他们托付亲朋,送回国内接受初等教育。

家长多期望孩子存“根”

“希望自己的后代别忘了中文,别忘了中华文化” ,这是海外华人家长的人之常情。在《英中时报》记者的调查中,新老移民父母们的观点基本可以归为以下三种。

首先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是“炎黄子孙”,尽管定居海外,但身上“华人”的烙印却永不会磨灭,当然也不想后代们和中华文化断了联系,这对很多家长来说是很自然的想法。

其 次是沟通问题,孩子如果中文说不好,会阻碍和长辈的交流并影响家庭感情。例如上文提到的刘女士,年幼的儿子回国和亲戚长辈交流不畅,让他们原该享受的天伦 之乐有了一丝缺憾 。另一位华人母亲王女士也对记者说:“看着有些华人孩子特别可爱,但一张嘴就却是一口伦敦音,总让人感觉有些隔阂。”

等 子女到了青春期,这个问题就会更加凸现。事实上, 很多“华一代”的英文还达不到和子女讨论深层次问题的标准 ,很多孩子到了十三四岁,便对“英文不够好”的父母有了一种排斥心理。若孩子没有任何中华传统方面的文化认同感,就更难与父母拥有共同语言,让很多“华一 代”非常尴尬。

最后就是实用性,很多华人家长认为依靠中国目前的发展迅猛,中文将是一项实用技能。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海外华人孩子学中文“具有先天优势”, 将来能对孩子的就业发展大有益处,丢掉就太可惜了。

老一辈父母“逼”为主

“中文复杂难学”是不少“华二代”的共识,而为了让子女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很多家长曾经连逼带哄,软硬兼施,可谓煞费苦心,但他们的子女对此却反应不一。

“在 家只准说中文”是很多华人为子女定下的家规,祖籍香港的“华二代” Katherine 如今已年近20,她在向记者回忆童年学习中文的经历:“从有记忆起,父母就给我立下规矩,在家只能说中文。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当时常来英国探亲,这对我们 来说这并不轻松。因为只要我们姐弟三人一说英文,就都会遭到奶奶的竹藤‘教训’,打得多了,我们也就不敢再在说话时夹杂英文了。”

受访的“华二代”中不少人有过类似的“苦涩”记忆,在家讲英文时多会遭到家长训斥或阻止。不过很多受访的新移民家长也表示将效仿这种严格的家规,“他要是讲英文,我们就一致不理睬”。

同时,每个周末送孩子上中文学校也是很多华人家长的固定日程之一。在过去中文学校数量较少时,周末驱车两三个小时接送孩子也是很多华人父母的家常便饭。尽管他们不辞辛苦,但对“华二代”来说,这却意味着与英国孩子相比,他们原本期盼的的周末少了一天。

Katherine 说,她小时候算是大人眼里的“乖孩子”,尽管不是特别乐意学中文,但也没有特别抵触。但她弟弟就不同,天性调皮,对“笔画繁琐”的中文完全没兴趣,发展到 后来,翘课成了弟弟的反抗方式,经常是父母前脚把他送到中文学校,后脚他就跑出去约朋友玩。直到现在,弟弟也难说出流利的中文句子,“更别提读和写了。”

曾 在某中文学校做过志愿教师的夏先生告诉记者,“的确有很多小孩子都是父母逼着来学中文的,从脸上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不情愿。”这也直接反应在课堂教学上,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都得绞尽脑汁,甚至吹拉弹唱一齐上阵,尽可能用更丰富的方式将中文及其文化内涵教授给“华二代”。

华二代兴趣多因“实用”

相比有些“苦涩”的学习中文经历,几位受访“华二代”在谈到中文学校开设的各种才艺班时都显得兴致勃勃,同时他们坚持学习中文及传统文化的理由,也与父母们的想法颇有不同。

Katherine 说,她小时候最喜欢参加中文话剧的排练,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对提高中文水平很有帮助。此外,下棋也是她的一大爱好。每年二三月份,几家中文学校都会联合举 办有关传统文化和技能的比赛,内容从舞蹈、武术到折纸、毛笔字,非常丰富,“大家都玩得很开心。”上了中学后,每当学校组织活动,Katherine总会 露一手扇子舞的“绝活”,“同学们都会很羡慕,让我很欣喜”,Katherine说到这里,眉飞色舞。

另一位“华二代”Queeny尽管没有上过兴趣班,但她的“华二代”男友却非常热衷于修炼武术,同样让他俩感到自豪的是,男友经常会在学校活动里表演一段套路,博得英国同学一片喝彩。到后来,她的男友特别喜欢穿唐装,“感觉很酷”。

同 时,“能交不少朋友”也是让“华二代”留在中文学校的重要理由。多年前,许多在中文学校的“华二代”的父母都在英国从事餐饮行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自 然很有共同话题,也很容易玩到一起。久而久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中文学校及一些传统文化社团也就成了他们维系友情的枢纽站之一。伦敦中文舞蹈学 校校长Connie女士对记者表示,尽管他们是比较专业的舞蹈学校,来这里学习的都是对舞蹈兴趣很浓的孩子,但“见朋友”仍是他们每周末到校排练的一大动 力。

此外,GCSE考试也是孩子们坚持下来的一大理由,由于英国的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学习一门外语,并且GCSE考试中有中文课目,于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华二代”们多能利用这个条件取得优异成绩,因此也很乐意坚持学中文。

可以看出,相比父母出自亲情及民族感情的想法,“华二代”对学习中文及中华文化的兴趣来源则略显“实用”。但这并未妨碍他们的学习进程,几位受访“华二代”目前都能说上一口流利国语或粤语,大部分人手中都一两项传统才艺的“绝活”。

“言传身教”效果更佳

尽 管曾有过许多“不乐意”,但老一辈华人的煞费苦心,也大多在这批已长大成人的“华二代”上收到了效果,受访的“华二代”无一不对父母当时的一些“强迫”行 为表示理解。在谈到他们未来对子女的教育上,几位“华二代”也都表示将会向父母一样,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管我们在哪出生长大,但外人还是会拿我们当华人看待,作为华人当然应该会讲华语,该记得自己的文化传统。”Queeny这样对记者表示。

不过在谈到教育方式上,除了Katherine表示会“逼”一下外,另几位“华二代”都表示会因材施教,培养子女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条件,但不会强迫,毕竟兴趣对孩子能否学下去是最重要的,这点他们“深有体会”。

谈 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时,几位也一致表示,他们的认识均来自模仿父母的行为,而不是父母灌输给他们的一些“说教”。Katherine说,逢年过节父母都会在 家里贴对联,烧香,放烟花,并和亲朋好友互致问候。这些都深藏在他们的儿时记忆里,因此长大后他们也都会自然地效仿,但是那些喋喋不休的“说教”,对他们 来说“过几天就忘了。”

对此,伦敦格林威治中文学校校长陈雪女士也提出建议:“有些新移民的父母认为自己的中文水平很高,只是一味地靠一己之力向子女说教,而忘了忽视给他们带入一个华人文化圈。于是尽管很多孩子十三四岁后能讲中文,但却没有华人的思维方式,教训很深刻。”

俗 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但有些“瓜”仍是华人父母非常希望得到的果实。而对于很多初为父母的新移民来说,老一辈移民的经验及几位“华二代”的反馈可以作为 一个参考。尽管父母和孩子对学习中文及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有些不同,但根本目的并无二致,关键还在于教育方式。从以上的一些经验可以看到,虽然“逼迫”“说 教”可以尽早将还不懂世事的子女引至“学习中文”这条轨道上来,但若能尽早发现子女在某方面的兴趣,着力加以培养,并让孩子加入到与同龄人的互动中去,学 以致用,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教授子女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常识时,应注意“言传身教”,尽量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远比对着孩子滔滔不绝地念 百科书更有效。 《“华二代”学中文多因实用 父母言传身教效果佳 - 华人 - 欧洲新闻》本文来源:(m.liuxue86.com)
分享

热门关注

新加坡留学申请成绩 去新加坡留学要考雅思吗

新加坡留学申请

高考成绩可以申请日本哪些院校留学

日本留学要求

加拿大留学研究生专业选择有什么技巧

加拿大留学读研

没考雅思可以去英国留学吗

英国留学雅思

日本理工科专业留学的专业方向有什么

日本理工科专业

美国社区学院如何改变以适应Z一代的教育需求

美国社区学院

高中阶段留学为什么父母的参与很重要

高中阶段留学

研究显示:日本大学对海外学者保持闭塞态度

日本高等教育

研究表明英国商务课程多靠国际学生生存

英国商科留学

海外学生对澳大利亚留学回报表示怀疑

澳大利亚留学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