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一】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

  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

  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

  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死亡诗社读后感【二】

  这部<死亡诗社》,想要找寻很久来看,终于是完成了这个心愿。

  看完,说不出的感动与震撼。

  关于勇敢,关于追寻,关于梦想,关于死亡,关于一辈子。

  剧中,带给我最大的震撼的,不是那个可敬可爱的老师“船长”。他固然值得可敬佩,可带给我深深感动的,却是那两个学生,尼尔和陶德。我甚至有点怨言为什么不在陶德身上花多一点笔墨。

  被他们俩所吸引,是因为他们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做共鸣的声音吧。

  尼尔,有着并不是那么富裕的家庭,父辈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给他安排好了父辈所认为的光明道路,指定了那么的一条路,不允许这个孩子走错一步,不允许这个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任何的非分之想,不允许这个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那么一丝的掌握。

  但,我们活着,倘若都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运,那么活着,还能够有什么意义?

  尼尔在父亲面前永远乖巧永远听话永远孝顺,特别是父亲每次都对他说,我和母亲为了你牺牲了许多之类的话,尼尔的心似是压了重重的一块石头,一块让他无法翻身甚至无法喘息的石头。

  尼尔为了自己努力过,为了自己拼搏过,他终于是可以演出了。终于找到了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了,一个人,在青春时候就能够找到自己一辈子想要为之努力的梦想,这是有多难得且可贵的事,这样的梦想,纯粹而执着。看似遥不可及,但又触手可及。

  可是,尼尔终究不是电视剧里的幸运儿,狗血电视剧里父亲来看自己的演出之后,为自己所折服所感动,继而同意自己去追寻梦想,不把父辈的思想强加在自己身上,但是尼尔不是,父亲来看了他的演出,反而暴跳如雷,把他带回了家,母亲哭泣红肿的眼睛让他不敢直视,面对父亲的责骂他深感内疚却无能为力,他始终是没有勇气对父亲坦白自己的想法,倾诉自己内心的最底层的声音。他轻轻说出了Nothing,然后,背对着母亲说了一句,我演得好,演得真好。

  我能明白,他说自己演得好,并不是指自己这次成功的演出,m.liuxue86.com而是指自己在父亲面前把孝顺儿子的角色演得很好。

  他那个眼神出来,敏感如我,能够感觉到这孩子是要有想法了,要么不动声色地去反抗,要么,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我还是童年时候,第一次萌生要自杀的念头时候,便是被一种深深的绝望感觉所控制,想要未来的生活,余生都要在黑暗中度过,那种孤独以及无望感,不是常人能够体会到的。

  尼尔被强制退学,重新去上别的学校,为了做一个医生,重新投入十年,这是一辈子的事。

  他最终还是走了。没有如我想象中的那样跳楼死去,而是到了父亲的书房用父亲的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尼尔,你短暂的青春年少,真的活成了一首诗。

  而对于陶德,这个人物的刻画让我深深喜爱着,这个形象,与年少时候的我,是多么地相似,电影中的他有多么幸运,遇到了“船长”这样的精神导师,在课堂上强迫着他起来朗诵自己的诗,捂住他的眼睛,让他打开心扉,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事。

  这个孩子,在那一瞬间开始成长了。

  陶德是个羞涩到不敢在人前大声说话,一说话就紧张到结巴的孩子,只会闷头看书,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没有人走进他的心,他就自生自灭,如此这般不知所谓糊涂过一辈子。

  但是后来这个孩子长大起来了,甚至变得在内心强大起来了。

  影片最后他忍不住站到桌子上 ,那一瞬间,我泪如雨下。

  让我感动的,不是他与船长老师之间是有多深厚的感情,而是我知道,这个孩子已经坚强到他有资本勇敢地面对以后惨淡的人生,而我更坚信,如此这样坚强的孩子,以后的人生路,是绝不会惨淡的。

  他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无坚不摧的诗。

  当尼尔死去,他在雪地上奔跑,大声宣泄,哭泣不能自已,他不能忍受自己朝夕相对的好朋友就这样离开人世,离开着这群可爱的朋友们。

  他们身上,我是有着怎样的感同身受,兴许只有自己能懂。

  上帝保佑这些执着的有梦想的人。不管后来船长老师去到了哪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重新回复循规蹈矩的枯燥的学习,但是他们的灵魂是美好的,因为他们已经心存梦想。

  人生的苦难在于,有时候你不能不放弃自己心中所想,去走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去做非自己所愿的事,弯弯曲曲。这样的苦难,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或许在人生的某段路途中经历着,能够不能够走出来,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所想。

  我永远不知一个人要有多勇敢才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首诗,就如同我永远无法理解海子究竟当初是有多勇敢才决意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这么多美丽的诗篇,告诉我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热门关注

读《三个火枪手》有感

读后感范文

读《收获成长的金秋》有感

读后感范文

阅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后感范文

阅读《昆虫记》感悟

读后感范文

读了《唯一的听众》有感

读后感范文

初中优秀读后感:《童年》读后感

初中

《家世》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出息》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抉择》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定位》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