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发展】
筷子的发展历程已然无证可靠,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窥探一二。
【商】
据说,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商代青铜箸头
【春秋】
《文物》1980年8期曾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春秋铜箸
【东汉】
而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
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东汉铜箸
【隋唐】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唐代出土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
银为贵重金属,其价格仅次于金,唐代制造出大量的银箸,也反应出当时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唐代银箸
【宋元】
宋代起,筷箸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
南宋银箸
我们从宋元出土的铜箸、银箸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为素面圆柱体,相对来说较为单调。
【明】
方首圆足是明代筷箸的流行样式。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是首方足圆,为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基础。
明代象牙筷
【清】
清代的筷箸,其特点为制作工艺精巧美观。而竹木筷镶银者特别多。这些镶银筷,不但顶镶银帽,下镶6-7公分银套,还在帽顶镶有7-8公分银链,使两筷相系不离。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性,还有它的实用性,两筷配对,易于保管,不会因遗失其一而失去作用。
清代银箸(现藏于大连中国箸文化博物馆)
[返回页首]
【筷子的传播】
日式(上)、韩式(中)、中式筷子(下)
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以筷子为用餐工具的国家还有很多,朝鲜、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这些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国家或是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其中韩国和日本是使用筷子最为普遍的国家,中华文化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也将筷子文化传播了出去。
日本筷子
日本筷子来源于中国,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制筷工艺同时,又将其本土化。日本筷子偏短,尖头的筷子居多,通常是木质的,也有特别为烹调所用的巨型长筷,日语称为“菜箸”。
韩国筷子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韩国主要使用的是金属筷子,筷身扁平,使用起来难度相对较大。
[返回页首]
【筷子的分类】
中国的筷子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为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
竹木筷
竹木筷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筷子,也是从古至今人们使用材质最多的筷子。木筷品种较多,红木、楠木、枣木、冬青木,皆可制筷。最高档的是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但如今已经在市场上绝迹,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难觅踪迹。如今身价最高的筷子是乌木筷,它以质地坚硬著称。
乌木筷
金属筷
金 属筷的品种也有很多,从最早的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以及现在的不锈钢筷子。铜筷笨重,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逐渐被银筷取 代。古代的富豪人家盛行使用金属筷子,既是财富的象征,又能彰显其身份的高贵。价格昂贵的金筷子则是皇宫贵族奢侈的象征,银筷子具有很好的消毒作用,制作精美的银筷至今仍受欢迎,但现在更多的是作为工艺品而存在。
清代金三镶玉箸
牙骨筷
牙骨筷主要取材于象牙和牛、驼、鹿等兽骨,也有用海龟甲壳制成的玳瑁筷等。采用精雕细刻将牙骨巧妙的镶接在一起,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明代四楞银链象牙箸
玉石筷
玉石筷子堪称筷中珍品,大致包括汉白玉、羊脂玉,翡翠几种材料。因为玉石本身就比较昂贵,所以这类筷子的等级很高,一般只有皇宫贵族、名门大户才能享用。故宫珍宝馆就陈列着不少慈禧太后用过的金筷和玉筷,有翡翠的,翡翠镶金的等等。
玉石筷
化学筷
化学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一般是由密胺,塑料等制作而成,这种筷子因为物美价廉而广受欢迎。
化学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