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名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班级管理模式的掌握。主要包括:(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班级民主管理,是指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班级目标管理,是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2.A[名师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等,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其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
3.B[名师解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题目中,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以及向空中撒碎纸片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雪.这属于模象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4.B[名师解析]学生集体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这一集体建立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5.B [名师解析]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销或减弱啄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A、D两项撤销的是积极刺激.C项属于回避条件作用。故本题选B。
6.C[名师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人手。这句话表达的理念是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故选C。
7.D[名师解析]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A为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我们的信念B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和C的关系。而忽略了 C是由8造成的。8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I)。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具有浓厚教育色彩的心理治疗法。
8.C[名师解析]选项中,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都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桑代克提出了试误说,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完形理论。
9.D[名师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正体现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0.D[名师解析]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11.B[名师解析]在记忆研究领域中,克瑞克等人提出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即加工深度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往往在不同的深度层次上对各种外界刺激进行心理加工,而只有那些得到很深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长期保持下来。
12.C[名师解析]学生道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学生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发展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推动。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题干中学生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做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正是缺乏道德意志的自制力。
13.C[名师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4.A[名师解析]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15.A[名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故选A。
16.D[名师解析]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岁开始,不超过15岁。到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17.C[名师解析]考生要想在思维发展的考点上不丢分,必须对小、初、高阶段学生的主导思维有所把握。个体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O一3岁时是直观动作思维占主导,即婴儿期,这个阶段的个体主要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解决直观、具体的问题。3—7岁的幼儿则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能够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运用实例完成数的加减运算。7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即儿童期以后。这时儿童已经逐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青少年期完成这种过渡,到青年初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这个阶段又大致可区分成三个阶段,一个是7岁一l2岁少年期的过渡期,一个是l2岁一l5岁青少年期的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期,最后一个是l5岁一l8岁青年初期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期,这个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得到飞速发展。因此在本题中。小学生是7--.12岁这个阶段.他们的处在过渡期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8.D[名师解析]演示法就是教师使用一些直观教具或实物进行演示实验.配合谈话或讲解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观察,使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获得感性认识,以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验证间接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干描述属于演示法。
19.C[名师解析]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20.B[名师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体现在不同层次上。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大器晚成”等反映的是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故本题应选B。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