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咨询师2016下半年考试重难点

  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即将到来,各位考生朋友们有没有准备好呢?出国留学网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大家提供“三级心理咨询师2016下半年考试重难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5种动机、4种情绪)

  一、概述

  1、定义: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

  3、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

  4、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大致呈“倒U型曲线”。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二、主要的社会动机

  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1)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3)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

  2、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1)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抱负水平(2)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3)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3、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后者则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可能通过酗酒、斗殴和展示已有的权力等行为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影响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4、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1)侵犯行为的构成:①伤害行为:身体和言语伤害②侵犯动机:即侵犯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③社会评价: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比如警察危急时刻击毙劫匪)具有亲社会性质。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被认可的伤害行为。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2)侵犯行为的原因 ①本能论:弗洛伊德和洛伦兹。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洛伦茨认为应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几率,人口爆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②.挫折——侵犯学说:a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b“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c要点如下: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③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的因素(3)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4)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差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会。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

  5、利他动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利他行为时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1)性质①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②利他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帮助别人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③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2)原因: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的道德性规范,包括交互性和社会责任规范(3)影响因素:①外部因素:a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b社会情境如下:Ⅰ他人在场: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可能性有时越小。这是由于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个体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导致责任分散,使自己的责任减轻。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Ⅱ情境的社会性意义:个体遇到需要帮助的社会情境,首先会对情境的意义和性质进行解释,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介入,然后才会采取行动。在情境的性质不甚清楚的时候,个体往往参考在场其他人的反应来做出判断。Ⅲ时间压力:当个体自己很忙,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于利他。Ⅳ利他的对象的特点: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②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心境b内疚c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③利他技能: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也是重要的。救助技能与救助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社交情绪

  1、定义:社会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2、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还伴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为了回避,通常减少社会交往,往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2)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3)羞耻: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过少或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羞耻的个体往往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4)内疚: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不利于身心健康。

  心理咨询师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心理咨询师2016考试应试技巧

  2016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放松法

  心理咨询师考试面对不会题的技巧

  2016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备考记忆方法

  心理咨询师考试论文写作技巧2016年版

  

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考点汇总

  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2016下半年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必备知识点记忆汇总

分享

热门关注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

心理咨询师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