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缺的原因

  【教师编制缺的原因】

  解决教师紧缺难题关键还在待遇

  日前,记者在湖南某县采访时,该县教育局长诉苦说,师资紧缺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在这个有40万人口的县,还有代课教师318人。(1月5日《中国教育报》)

  教师紧缺的问题在农村和乡镇校已是司空见惯,不仅体音美等副科教师缺少,像英语、数学等主科教师有时也紧缺。去年暑假临近开学,笔者曾闻河南中部某乡镇学校因缺少英语教师不得不推迟开学的事,而体音美教师被转行教其他学科的案例也时有所闻。

  教师紧缺或许与编制不符合乡村学校的实际需要有关。比如,很多地方制订当地教师编制总是按学生总数核算,如此一来,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往往占优势,尚能分到足够的教师,但像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的乡村学校就麻烦了,因为学生人数太少,按既定编制分配,甚至不够一个教学班一个教师。结果是,要么每个教师承担多个学科甚至多个年级的课程,要么只能请代课教师。

  不过,从根本上看,教师紧缺关键还是教师待遇偏低,留不住人。即便从教师编制上说,编制队伍的扩大往往意味着地方财政的增加,而很多地方财政已经是捉襟见肘、债台高筑了。

  教师待遇低不仅留不住人,还使得在岗教师没有尊严感,如果家有学子或者有生病的老人,最起码的生存都可能面临问题,也因此,很多乡镇教师不得不在暑假或平时,兼职做些诸如接送学生的生意或在辅导机构兼职等以维持生计。

  乡镇教师待遇低不仅使得教师紧缺,留不住人,还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教师队伍中来,不仅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间的差距,还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国家下一代的整体素质。

  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从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八个方面,提出了让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解决方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在当天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乡村教师约有330万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的主要原因还是待遇不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文件中强调的“编制标准向乡村倾斜、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以及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等措施,被基层教育部门以及乡村教师队伍寄予较高期待。

  有学者指出,要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待遇问题,还需要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多承担一些,让乡村教师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实际上,近年来学界以及业界人士一直在呼吁建立以省级财政统筹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通过实施省级或者省级以上来统筹,才有望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

  让所有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活得有地位有尊严,这不仅事关国家未来,也应该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神圣使命。

  【教师编制该取消还是该创新】

  别让编制捆住教师聘任手脚

  为什么说教师资源统筹问题很重要?因为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缺编问题正在越来越凸显。比如,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学校“大班额”问题当前非常突出,化解“大班额”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师资短缺问题将会进一步显现。此外,为了适应新高考要求,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开始尝试“走班制”,而“走班制”的实施,对于教师数量有了新的要求,按原有的教师编制标准配备教师,显然远远不够。在笔者看来,要解决教师资源统筹问题,还需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施策。

  针对一些代表委员提出的教师资源统筹问题,问题首先出在教师编制标准上。比如,原有的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教师编制标准出现明显的“城乡倒挂”。但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得到扭转,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和教学点予以倾斜等原则,已经在国家相关文件中得以明确。再比如,目前的教师编制标准只采用了“生师比”这个单一指标,在实践中有着明显的不适应性。

  在以“生师比”为主的基础上,引入“班师比”有助于缓解小规模学校师资总量短缺问题;引入“科师比”有助于缓解大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事实上,在核算教师编制时,需要在重点考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兼顾学科课程类别、学校类型特点、班级数量等因素,保障学校的师资需求。

  从进一步完善教师编制标准的角度看,教师编制标准应当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要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中小学一线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难以实现有效统筹,既有编制标准本身的原因,还有教师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因素。在一些地方,挤占、挪用和截留教师编制问题仍比较突出,“在编不在岗”“吃空饷”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必须进行规范清理。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把有限的教师编制真正用实用好。

  应该看到,面对一系列新情况,一味地希望增加教师编制恐怕也不现实。在编制暂时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地方和学校不能削足适履,一味迁就、回避现实,不能让编制捆住教育发展的手脚。比如,可以进一步创新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建立区域内教师编制动态调配机制,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通过招聘“无编教师”或实行“教师走校制”等多种方式,逐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编制“吃紧”,不妨创新

  面对“要人用”却“缺编制”的现状,不少市、县的教育局局长十分苦恼。应该说,全国很多省区市的基础教育领域,确实存在缺人缺编问题,如何在现有政策框架内解决好这一问题,考验着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笔者以为,首先要建立健全补充更新机制。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在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地级市为单位,编制部门根据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学生数量,坚持标准比例,负责好教师编制的总量核定和宏观管理,给足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教师。同时,人事、编办和教育部门要紧密合作,对教师编制进行调配,打通教师调配通道,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实现教师资源重组优化。

  其次,应加快完善区域统筹机制。目前,教师编制的一个难题就是县域内的教师资源没有很好统筹。每个教师的编制都是经过编办、人事部门批准才定在某个学校的。如果教师要调动,教育部门一家说了不算,这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合理流动。在这方面,山东省作了有益的探索。

  2014年,山东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要求,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核定教职工编制。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按照不同情况具体分配到各学校,保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

  创新教师编制管理,还可以尝试建立地级市区域内基础教育教师编制的动态调配机制,由当地编制部门牵头,协同教育等部门做好教师编制调剂工作,在动态调控中,综合考虑城乡教育、各学段教育和校际教育发展的差异,形成区域教师调配一盘棋的局面。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宋永忠就提出“通过实施‘流动编制’教师聘用改革破解难题”的建议,即在现有公办学校编制约束政策不变前提下,支持流入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办学需要,招聘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流动编制”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和福利保障,同时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在笔者看来,这种机制可有效缓解师资短缺或流动不畅的问题。

分享

热门关注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人名言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言

描写夏天的温柔句子80条

描写夏天的句子80条

适合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2021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

简单员工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简单员工转正申请书

山西教师编制报考条件

山西教师

教师编制报考条件要求

教师编制

护士考编制的意思是什么

护士考编制

护士考编制意思是什么

护士考编制是什么

事业编制报考有学历条件吗

事业编制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