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第六单元《冬之旅》教案内容,欢迎大家浏览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第六单元《冬之旅》教案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冬之旅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踏雪寻梅》。
2. 欣赏:
(1)中国作品: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器乐曲《咏雪》。
(2)外国作品:器乐曲《十一月·雪橇》。
3. 演奏:竖笛吹奏《铃儿响叮当》《菩提树》。
4. 音乐与相关文化: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
单元教学目标
1. 学会轻快活泼地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 欣赏四首作品,感受描述冬景、抒发情怀的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表现要素。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用充满童真的情绪准确背唱歌曲《踏雪寻梅》。
2. 体验《咏雪》的音乐情绪及作品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
3. 体验《雪橇》的音乐情绪及作品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情绪的准备,唱好弱拍起唱与大跳音程。
2. 体会器乐曲《咏雪》《十一月·雪橇》的音乐情绪,识别乐器音色,分析音乐要素的运用。
单元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授法 、欣赏法 、示范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模仿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学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2.《我爱你,塞北的雪》体验歌曲所表现的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 学生体会用正确的准确演唱连音与跳音并背唱歌曲《踏雪寻梅》。
3. 和谐地演唱二声部的歌曲《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歌曲的意境表现
一、教学导入
1. 播放冬天雪景《雪花飞舞》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
2. 师生谈话。
师:前边大家看到的表现冬天雪景的画面,能使我们联想起哪些和雪有关的情景?
生:打雪仗、滑冰、坐冰车、白色圣诞等。
师:这是同学们现在能接触到的生活,雪带给了我们丰富的联想与快乐,请大家用语言描述雪后大自然的美景。
生: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银白的世界
二、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1.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刘锡津。
2. 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音频。
学生活动:学生听赏并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优美、抒情、赞颂、热爱。
教师提问:这样的音乐情绪是由哪些音乐要素决定的?人声的类别与音色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你,塞北的雪》音频。
3.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音乐的形象特点与演唱特点。
音乐的形象特点:拟人化。抓住了情与景的结合塑造了大自然的美好。
4. 教师评价学生的分析。
三、歌曲学习
(一)欣赏与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1. 感受歌曲情绪。
教师导语: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踏雪寻梅》,体验歌曲中人物对雪后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教师活动:欣赏歌曲《踏雪寻梅》音频。
教师问题: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怡然自得与求真向上。
2. 再听歌曲熟悉旋律。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看着《踏雪寻梅》谱例聆听歌曲并跟随音乐哼唱主旋律。
3. 寻找歌曲歌唱的难点。
(1)第四小节弱起拍的歌唱节奏与音程的大跳。
(2)“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个乐句的连贯性。
(3)叮当声音的颗粒性和弹性歌唱。
4.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歌唱解决歌唱的难点。 具体指导如下:
(1)教师示范歌曲并带领学生击拍。击拍节奏方法:把手放到膝盖上,将四分音符分为左右两个八分音符进行分拍击打,解决弱起拍的节奏进入问题,“骑驴”的“骑”字要轻声演唱,而将语气重音放在“驴”字上,教师可用手势加以提示和强调。
(2)教师示范歌曲与指挥手势结合,学生模仿歌曲练习解决歌唱跳与连的表现处理。
(3)教师运用示范与讲解法,帮助学生学习声音的颗粒性与弹跳音的歌唱方法,例如:教师讲授“叮当”两个字咬字的方法是舌尖用力轻巧地弹动,学生模仿练习,用以表示清脆的铃铛声回响在旷野之中。
(4)再次欣赏歌曲《踏雪寻梅》音频,分析歌曲的力度层次。
(二)《踏雪寻梅》歌曲学习
1. 教师提要求:注意倾听这个版本,的作品和我们歌唱的版本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聆听合唱《踏雪寻梅》音频,听后回答:我们学唱的是齐唱版本,第二个版本是二声部合唱版本。
2. 学生练习二声部的歌唱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首先低声部模拟铃铛的声响叮当用声音寻找、模拟歌唱铃铛的质感,这样声音的金属感音色就具备。
然后高声部随教师歌唱或者请歌唱能力强的学生带领歌唱,低声部,教师用钢琴带领学生随琴歌唱。
3. 学生活动:学生歌唱二声部练习。
4. 二个声部配合演唱,在音色上与和声上力求音色统一和声清晰。
5. 学生活动:学生视唱歌谱。
6.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调式与曲式结构:大调式两段体。
7. 欣赏动画《踏雪寻梅》。
(三)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1. 学生活动:学生边歌唱边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如:双响筒与三角铁)
建议:双响筒从乐曲开始到结束,伴奏音型 ×× ×× ;而三角铁只需在两个地方进入,打击乐器的运用要简而精,所以“骑驴”的“驴”字上打击三角铁,“好花采得瓶供养”的“花”字上打击三角铁。
2.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与打击乐编配情况。
3. 学生活动:运用独唱分组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演唱《踏雪寻梅》,并由能力强的学生指挥。
4.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效果后,学生再度歌唱。
5. 学生活动:深化歌曲的意境。
请同学想象自己就是歌曲中的人骑在毛驴的身上,悠闲自在地听着旷野之中,清脆的叮叮当当之声,腊梅花散发阵阵诱人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抒发胸志。
(四)拓展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作曲家黄自与词作家刘雪庵的背景资料。
教师活动:教师评价表扬学生的精彩介绍。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演唱《踏雪寻梅》,了解到很多关于冬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并搜集更多有关表现冬的歌曲。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复习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表现轻快活泼的意境。
2. 欣赏《咏雪》体验乐曲所表现的美好情感。
3. 体验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咏雪》主奏乐器的音色。
2.《咏雪》的音乐结构认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复习
1. 教师导语: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歌曲《踏雪寻梅》,今天我们首先来复习演唱这首歌曲,请大家注意歌曲的意境应该怎样表现。
2.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独唱《踏雪寻梅》,全体学生再有感情地复习歌唱《踏雪寻梅》单声部与二声部。
3.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歌唱效果进行进一步排练,使学生尽量唱出歌曲的跳跃的童趣和孩童般的热情抒怀。在排练活动中,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不断练习相结合。
二、新课导入
(一)欣赏器乐曲《咏雪》
1. 新课情景创设。
教师介绍作品《咏雪》创作背景,《咏雪》是根据毛泽东诗词而创作,朗诵《沁园春·雪》。
2. 教师播放《咏雪》音频片段。 初步感受乐曲基本情绪。
3. 学生完整听赏《咏雪》,感受音乐情绪。
(1)学生思考判定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学生:小提琴、长笛。
(2)听赏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模唱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旋律。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
主部主题优美舒展;副部主题活跃,富于动感。
(3)学生活动:教师带领A组学生随音乐做律动活动,把纱巾作为律动的道具,让学生按音乐的要素感觉自由地随音乐舞动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把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走向通过动作体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师播放音乐作品,并带领B组学生模拟长笛吹奏动作体会欣赏副部主题。
4. 主部主题的主奏乐器音乐情绪分析听唱与记忆;副部的主奏乐器音乐情绪分析听唱与记忆。
(1)教师导语: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咏雪》。
教师操作:教师播放音乐《咏雪》,并借助音乐结构图指明音乐进行到哪一主题。
(2)学生活动:学生跟随音乐模唱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进一步体会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音乐情绪。
(3)学生总结作品的音乐结构与各主题的主奏乐器。
(4)教师讲评的分析结果。
5. 完整欣赏。
再次聆听《咏雪》加深对各个主题的乐器音色及结构的再认识。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乐曲《咏雪》,了解到很多关于冬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更多有关表现冬的歌曲。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演唱活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2. 结合《十一月·雪橇》欣赏,体验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
3. 欣赏歌曲《菩提树》器乐曲《铃儿响叮当》运用示范法吹奏乐曲促进学生的乐曲吹奏学习。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十一月·雪橇》音乐结构。
2.《十一月·雪橇》的音乐结构认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1. 复习歌曲《踏雪寻梅》。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先请一名学生独唱,再请全体学生合唱《踏雪寻梅》。
教师讲评学生的歌唱情况。
2. 复习《咏雪》。
教师活动:
(1)教师唱旋律《咏雪》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请学生听辨。
学生活动:
(2)学生听辨后回答教师所唱旋律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顺序。
(3)教师播放《咏雪》音频主部与副部主题,学生说出主奏乐器音色。
3. 教师讲评学生的复习结果。
二、欣赏器乐曲《十一月·雪橇》
1. 教师导语:世界上很多音乐家都写过大量的和雪有关的音乐作品,现在请同学说说你知道的哪些作曲家还写过和雪相关的音乐作品?
学生回答:《雪花》《铃儿响叮当》《雪绒花》。
2. 大家知道很多和雪相关的题材作品,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十一月·雪橇》。
学生活动:学生简述自己所了解的柴可夫斯基。 教师介绍《十一月·雪橇》的相关资料。
这首作品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这首作品又译作《在马车上》,关于这首作品,还有一段小故事。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十一月·雪橇》。
3. 乐曲欣赏《十一月·雪橇》。
(1)教师播放《十一月·雪橇》,同时指示音乐结构图引导学生完整听赏。
引子 + 首部(三段式) + 中部 + 连接部 + 再现部
(2)学生活动。 学生谈自己听音乐的感受。
呈示部:雪橇在旷野的寂静中悠闲地行使。
展开部:活跃的舞曲风与坚毅、粗犷的音乐情绪转化。
再现部:雪橇在旷野的寂静中悠闲地行使。
(3)学生活动。
听乐曲《十一月·雪橇》呈示部,学生用手指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线特点与情绪特点。
学生分析呈示部旋律特点与音乐情绪:
呈示部:旋律走向以向上迂回起伏为主,音乐情境展现出悠闲、舒适与逸静的氛围。
(4)学生活动。
学生听《十一月·雪橇》展开部分析展开部音乐的风格与特点:
学生用两手的食指在桌面随音乐打击音乐节奏,以两个食指交替运动模拟音乐的节奏。或者学生掉转椅子,把椅子当雪橇随音乐颠动身体,体会音乐的情绪。
学生分析音乐风格特点:展开部的音乐,由跳跃与活跃的舞曲风的音乐向坚毅与粗矿的音乐情绪的对比发展;进而回复活跃的舞曲风,提高音区的表现使之具有色彩性的变化发展;最后转化成调式的转变,做出最鲜明的妙趣横生的对比。
(5)学生听唱与记忆呈示部主旋律。
4. 再听《十一月·雪橇》,请学生在讲台或利用幻灯片,指示音乐结构图带动大家听赏。
5. 教师评价学生的听赏效果。
三、竖笛吹奏
欣赏声乐曲舒伯特《菩提树》和器乐曲《铃儿响叮当》。
教师范奏《铃儿响叮当》学生练习,学生之间互教互评。
学生吹奏《铃儿响叮当》并为乐曲即兴编配打击乐器。
教师或学生示范吹奏《菩提树》,学生练习,互教互评。
教师讲评学生的吹奏情况与打击乐器编配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欣赏了乐曲《十一月·雪橇》,体验了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并欣赏了歌曲《菩提树》,器乐曲《铃儿响叮当》也促进了学生的乐曲吹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