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考点整理

  考点8:教学原则

名  称

代表人物

定  义

要  求

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

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助产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督促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才”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量力性原则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考点9:教学方法

名  称

定义

实施要求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①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①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等;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①  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②精选练习材料,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③严格要求。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①  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实习法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考点10:教学评价

分类标准

种类

概念

评价基准

相对评价

又叫常模参照评价,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绝对评价

又叫标准参照评价,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个体内差异评价

又叫自身评价,指将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评价功能

诊断性评价

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总结性评价

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评价关注焦点

定性评价

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

定量评价

对评价资料作“量”的分析

评价的主客体

他人评价

评价主体是教育活动实施者以外的人。

自我评价

在个人内部就其自身的状态进行纵横比较所做的价值判断。

  考点11: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来揭示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考点1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基本理念:(一)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考点13: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1)瞬时记忆的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2)瞬时记忆的特点①时间极短;②容量较大;③形象鲜明;④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3)瞬时记忆的编码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其中,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概念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2)短时记忆的特点①时间很短;②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③意识清晰;④易受干扰。(3)短时记忆的编码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1)长时记忆的概念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2)长时记忆的特点①容量无限。②信息保持时间长久。(3)长时记忆的编码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语义记忆又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如我们对数学公式和法则的记忆就属于语义记忆。5.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6.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运动记忆。

  考点14: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1.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2.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2)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二)想象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 “白日梦”现象。(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科幻小说中有关宇宙人、飞船等的形象。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①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幼儿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幼儿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试题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试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考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