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戈辉: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现象级的电视连续剧,而这一次《人民的名义》热播,更是引发了种种热门话题和种种猜测。剧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和我们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的高官落马暗合,也难怪大家会猜测此次周梅森的创作究竟了得到了某种特别授意还是说恰巧与时政不谋而合。
据出国留学网了解,凤凰台约访周老师的过程并不顺利,在电视剧开播前还处于宣传期的时候约他,得到的答复就是“对不起,实在没有时间”。哎呀,真的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约到了他。不过呢,采访当天周老师的行程还是满满当当的。于是乎我们从一接他下了火车开始,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
男:周老师好。
女:你好,我是雨蒙。
男:周老师,我帮您拿着箱子吧。
女:我们这边请。
男:我们往这边走。
周梅森:抓紧,四点钟必须要赶到,四点钟必须到《人民日报》。
男:好嘞,您放心,一定会让您按时到《人民日报》。
周梅森:太出乎意料之外了。一个主流意识话语的东西,我原来预期就是对得起人家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就可以了。2016年底就出版了,12月份第一批书上市。到咱们这个电视剧开播7万册都没卖完。电视剧出来了(以后),15天内印了120万。而且我以前那些作品,那些反腐小说……
男:都卖得很好。
周梅森:全部卖光,然后也是在加班加点地印。
男:周老师,这事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我这几天为了做咱们这个节目,我去买您的书。
周梅森:断货。
男:根本买不到。
周梅森:电视剧肯定受欢迎,我知道的。但是火到这种程度上,那是没想到。这几年不是没写,是没拿出来发表。但是从现在这个情况看,是可以做了。可以做,但是我也不会那么急躁。
为什么会这么火?
周梅森:反正总体来说呢,应该讲很不错了。总体来说,一部系能获得好评远远大于噪声,远大于噪声。
男:关于这个戏这么火,就是大家我觉得猜测现在也有很多嘛,那是不是由于背后有力量在推这个戏呢?您觉得除了这个观众本身的喜爱之外。
周梅森:我坦率地告诉你,也是真诚地告诉你,没有。如果假设有,我们的筹资不会这么困难。我差一点把股票抵押出去,我的导演李路差一点把自己的大豪宅给押出去。你说如果后面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支持能这么惨吗?所有大公司都逃完了,都逃掉了。有些大公司就是说后面人家倒是有可能有背景的,不要碰这个戏,风险极大。
男:对。
周梅森:风险极大,就是这样的话,我和李路我们俩顽强坚持干下去,一帮从来没做过电视的那些小公司其中三家是为这个戏成立的公司(投资)。你说这像有背景的样子吗?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片段:搜查?权力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
为何用真实案件开篇?
周梅森:我说我写这个案件为什么一把就抓这个案件,因为首先这个案件刚报道出来的时候把我吓着了。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片段:一分钱都不敢动,全在这儿。
周梅森:一个正处级的副司长怎么能贪这么多?首先把我惊着了。一个能惊着我的故事,那么又是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如果我不把它写出来,人民不会相信你,我们这部戏是真诚地面对社会,是一部不撒谎的戏、有良心的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所以说我一开始就抓到这个故事,就让人知道下面你看到的都是真实的,给你展现的将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就像我们那一年的节目讲到所谓的“讽刺性的相声”,老百姓全都笑过,还说第一次把反腐搬上了什么某节目,听众都笑话,老百姓都觉得是笑话。首先你不真诚,你没有把那种严峻的政治生态那种现实告诉老百姓,而且老百姓知道的比你多得多,他还看你的?为什么要看?对不对?你像这个事老百姓知道,知道以后他带着心理预期,他也会看你的表演,看你挖掘得合理不合理。一下老百姓就有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就使这个戏一下子就把观众的心扣住了,所以起点就很高。一下子就跳上来了,起点。
其他角色有原型吗?
男:那您说的这个官员有些可能是有一些真实的来源的,比如说咱们第一个小官巨贪的处级干部,那您写到的这些个工人呢?他们是有生活的来源吗?比如说像郑西坡这样的人。
周梅森:当然。
男:有生活中的来源吗?
周梅森:当然有。
男:有您朋友的影子吗?
周梅森:当然有。我从来没有脱离弱势群体的生活。为什么?你知道我早年是从煤矿出来的。那个煤矿在我离开它没几年,十年左右吧,十来年煤炭资源枯竭破产、倒闭。然后一个煤矿接一个煤矿倒闭,一个个关,整个徐州煤田几乎关光了,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下岗工人,我亲弟弟两次下岗。目前是第二次下岗,他还差一年到退休年龄。拿八百块钱的生活费。所以我的作品包括此前的作品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对我的底层的这些兄弟姐妹,所以说因此很多人想到郑西坡想把他(戏份)拿掉,我认为是绝不可以的。如果没有这一条线索,我不敢叫《人民的名义》,哪敢叫《人民的名义》?那就“官员的名义”,对不对?或者是“检察的名义”对不对?
这部戏不是一个简单的检察戏、检察破案戏,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反贪剧。我想呈现的就是目前一个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社会生态的情形。坦率的讲做这部戏、写这个小说,我是有些野心的。我根本就不想给你们做一个什么案件剧,做案件剧就不是我的事。
男:就是您说这个电视剧播出以后,这些老朋友们……
周梅森:我的有些老朋友们热泪盈眶,流了好几次泪。就是说这么多年,终于有人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他们说尺度大,我现在没有感觉尺度有什么大的。这是很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男:主要大家都不敢说啊。
周梅森:这有什么不敢说的?这又不是什么政治反对派。我的立场,我谈问题也好一切描述从小说到电视剧,我的所有描述的基点是什么呢?是我充分肯定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这个基础上谈问题。
男:我看到您在好几个采访里都说您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
周梅森:对,参与者、受益者。我这个年我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或者是后来的对历史那种追溯的人,我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履跟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就是这段历史是我参与创造的,所以我对它就非常熟悉。很多人说这个东西这么爆款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熟悉我的人知道不是。它实际上是我二三十年来的坚守,一直我在关注着改革的进程,关注着这个官场的生态。那么终于获得了今天这么一个出口,找到了一个和社会和这个官方、民间、社会、创作者,找到一个最大的公约数,找到了一个最大的公约数。所以才产生这个效果。那么这种公约数的找到,不是偶然的。换一个人叫他找找试试,这个尺度搞不好你出来。
片花:《人民的名义》火到这种程度上谁也没有想到,太出乎意料之外了。他们说尺度大,我现在没感觉到尺度有什么大的。它是触摸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痛点,官方、民间、社会、创作者找到一个最大的公约数。
为何要写“大风厂”?
周梅森:那么这条线索呢,也恰恰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场股权纠纷引发的。如果我没有切肤之痛,那么很难写出大风厂工人的切肤之痛。目前这官司还没结束,还在这个危险之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接了这么一个剧,那就很自然地我就把这个股权的官司的线索,写了进去。这个社会的无底线、银行的不讲商誉,突然断贷。我说在股权官司打官司的时候,我天天就面对着,就是“蔡成功”一天给我一个意外。正是有这切身的体会,所以我把这个官司代入了大风厂的股权官司里去了。所以这个故事它就有一个扎实的社会基础。
拆迁如何表现?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片段:我们想趁此机会就把它给拆了。你说什么?你敢。
周梅森: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是社会剧变期间发生的重要社会现象,不能逃避。我们就在这个电视连续剧里把这形象表现出来了,因为这件事实际上附带了很多的社会信息量。它不仅仅是一个强拆的问题,我们表现的这个拆迁并没有发生双方的武力冲突,像打啊、砍啊。但是网络信息自媒体情况下,它就会一切变性。比如说这个强拆也会被各方议论,其中有一个议论我是发自李达康。实际上这个呢,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李达康讲话也是合理的,不拆掉一个旧中国,何以建设一个新中国?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片段:我倒觉得拆除一个旧中国,没什么不好吧。不拆掉一个旧中国,怎么能建设一个新中国?不过我认为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不够公道、不够厚道,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国家高速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方便,另一方面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成果视而不见、指手画脚甚至是造谣诽谤。
周梅森:也是一种声音,所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强拆对它的批判。政府这边的想法,我也给它表现出来了。我只是作为一个作家,我不能在这种大家、老百姓普遍知道的现象面前闭嘴、躲避,是不能躲避的。
男:那最后这本书能这么出来,电视剧能顺利的播出,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周梅森:小说写是没有问题的。当时我知道小说不会有问题,但是电视剧我跟导演是做了思想准备的。为什么大家很多有不满意说这个大风厂的这个火灾、强拆人少、人数太少,拍得太潦草,没把那个壮阔的场面拍出来,那个大火也没把那个场面拍出来,坦率地讲这一点是我和导演反复商量的,我给导演讲这个人数绝不能多,即便这样拍,当时我仍然担心会审不过,我跟那个导演说过,我说这个戏、这段戏咱们准备好,这条线索全部要剪掉的。拍完以后也要剪掉,预计有五集。但是这一次我们的这个审查出乎意料地顺利,这个问题由于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把握得也比较好,一个是场面没做大,再一个我把陈岩石这个形象,陈岩石老人一个老干部在这种强拆的现场如何疏导老百姓这些都处理得比较好。所以说在这场戏上一刀没剪。
男:这太不容易了,我觉得能做到这个特别地不容易。
周梅森:这个怎么讲呢,我就讲寻求公约数。就是说我们创作者和审查者,我们找到了公约数。
片花:《人民的名义》火到这种程度上谁也没有想到,太出乎意料之外了。他们说尺度大,我现在没感觉到尺度有什么大的。它是触摸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痛点,官方、民间、社会、创作者找到一个最大的公约数。
如何评价达康书记?
周梅森:李达康这个类型的干部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以来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类型的干部。这些干部基本上都是政治明星,在此前都是政治明星。他们显著的标志是什么?一个是对GDP不懈的追求、不顾一切的追求。一方面非常的集权,总在追求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不愿意接受约束,往往出事的也比较多。这类干部出事是最令人痛心的。当然我们这部剧会怎么样,也请大家看。李达康究竟会怎么样?另外同时他又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不像高育良一样,离婚7年了,离婚好几年了组织上还不知道。我想我还碰到了一个干部,自己得了癌症,马上要死了,组织上一无所知。现在干部提拔要考虑他身体健康,要有健康检查表,都是假的。这边组织部还想提拔重用他呢,第二天进医院,三天死在医院。癌症后期。就是根本跟组织不交心的,像高育良也是,组织根本弄不清他是什么情况。但是李达康是襟怀坦白的。自己的情况马上就向省委汇报。而且这个人讲政治伦理,他知道自己组织培养他不容易,把他送到这里学习、送到那里去进修,然后一步步提拔他。而且男人对权力有天生的眷恋,男人特别想借权力安排实践,所以他不愿意贪污,他不想贪、不愿意贪是非常真诚的。所以李达康就是吴刚把握地非常准确到位,而且有丰富的层次感。
如何评价其他角色?
周梅森:和这个李达康相对应的就是高育良似的干部。这些年也很多,也是一个类型的干部。莫测高深弟子遍天下,这种干部特别像官,可能我们老百姓见到的官大多都是这样的,因此这种官并不受老百姓待见。你看现在这个表现,你看表情包都是达康,人家达康书记不但GDP我们的观众要捍卫,连达康书记的双眼皮都要捍卫。所以这个人物形象很成功,说明老百姓欢迎。他身体上面有缺点,有毛病,但老百姓欢迎。相对于这两位干部,老百姓最痛恨的是孙连城、孙宇宙。老百姓对他全部都是冷嘲热讽。
男:因为见的多了。
周梅森:这种大概是老百姓见的最多的干部,也是老百姓最为不满的干部。
男:还有一个就是咱们的男主角侯亮平,这个人真实吗?您觉得,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人,然后各方面都很优秀,然后拒腐蚀永不沾,您见过这样的人吗?
周梅森:应该讲生活中很少有、很少有,这个人身上寄托了很多我的理想。他是我一种英雄情结的表现。这部戏描写太沉重,如果说我们的主人公再沉重起来,或者最后也腐败掉。不讲审查的难度,它也违背我的人文理想。我是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遵循者,我批判现实中的黑暗,但是老巴尔扎克说过,不管现实怎么黑暗,还要给人们带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