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该怎么写?请看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内容编排】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安排三个小节:1加法,2减法,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重点是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既是数学计算的重点技能要求,同时又为三位数加减奠定基础。整个单元小节编排结构如下:

  第1节(教科书第11~16页),加法。教材设计了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和老师参观博物馆的事例,第11页主题图给粗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和“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的信息,分别提出三个问题,用3节课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竖式计算。第1课时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35+2,学习用竖式计算;第2课时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列出算式35+32,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第3课时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列出算式35+37,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练习二设计了11道关于两位数加法的练习。

  第2节(教科书第17页~26页),减法。教材选择了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榜,给出前5名的排名、国家和金牌数。提出两个问题,用2课时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第1课时例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列出算式:36-23,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第2课时例2,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列出算式:51-36,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例3,50-24,学习被减数个位上是0的退位减法。练习三设计了14道加法和减法练习题。另外,第28页例4,选择了学生卫生评比得小红旗的记录,设计了“求比一个数多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少多少”的简单问题。练习四,设计了8道题,进行加减计算和简单问题的练习。

  第3节(教科书第27页~34页),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27页,用1课时学习连加、连减。设计了分组摘南瓜的情境图,提出两个相联系的问题;例1给出了三个组摘南瓜的个数,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列出连加算式并计算。例2,利用例1的计算结果,提出:共有84个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列出减法算式计算。第28页,安排两个例题,用1课时学习加减混合(包括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五,设计了14道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另外,第32页例5,选择美术兴趣小组男生、女生人数的事例,安排连续两问的简单问题,并给出解题思路的引导。练习六,安排了8道两步计算问题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

  整理与复习(教科所第35页),教材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整理和计算练习。练习七设计了9道,第二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题。最后,设计了填写“学生成长小档案”。

  【教材特点】

  1.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主题内容设计。

  本单元第1小节“加法”和第二小节“减法”分别设计了“二年级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奥运金牌榜”的主题内容,并给出了反映多种信息的主题图。在小节的知识点编排中,分别从主题内容中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解答问题,学习数学计算,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笔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计算,理解算理。

  本单元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所有例题,全部设计了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利用小棒的数学直观进行计算,借助摆小棒加、减的操作过程,理解算理。

  4.注意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引导。

  本小节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加、减计算的基础,还设计了典型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连续的问题串,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如,课本第23页和24页,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后,编排“求比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简单问题。在给题目的文字表述后,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1)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进行结果检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知道在计算时,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这是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基础和新知识的增长点。

  教学时应强化对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训练,这将对提高笔算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有很大帮助。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计算加减两步运算式题。

  2.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科学性,能清楚地表述自己计算的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并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新授课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两位数加两位数 …………………………………………………3课时

  不进位加 ………………………………………………………2课时

  进位加 …………………………………………………………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 ……………………………………………………3课时

  不退位减 ………………………………………………………1课时

  退位减 …………………………………………………………1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课时

  连加、连减 ……………………………………………………1课时

  加减混合 ………………………………………………………1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节 加法

  第一课时,加法竖式。

  1.例1,给出二(1)班及学生人数显示牌,以2位老师和同学们站在一起的情境图,提出问题:二(1)班的学生和带队的老师一共多少人?列出加法算式:35+2= ,用明明的话启发:你会口算吗?然后聪聪说: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接着,给出加法竖式的书写、计算步骤图,并强调:个位与个位对齐。

  2.做一做安排两道给出不完整竖式的练习。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友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呢?(媒体出示教科书第8页的主题图)

  生: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

  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如何安排呢?这可把老师给难住了,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能)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我认为二(1)和二(2)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

  剩下的二(3)和二(4)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师:谁还能想出其他的乘车办法?(学生观察后没有再举手)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办法,这些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当然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好,谁愿意汇报一下验证的过程?

  生1:36+30我是用口算验证的,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我想这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2:我是这样想的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二(1)和二(2)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3: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和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4:我是用竖式来计算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的验证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讨论后反包馈)

  生1:我认为口算很简单。

  生2:我认为摆小棒更简单。(很显然他不同意生1的说法)

  生3:我觉得还是用竖式好,我妈妈在家教过我了。

  师:大家各有道理,我们暂且保留大家的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二个问题进行验证,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帮得又对又快的是用竖式计算的,直到好多的同学做好了摆小棒的同学还没有数好小棒,口算的同学是:先算30+30=60 60+5=65后面的65+4=69还没有写完。另一组口算的同学是:5+4=9 30+30=60 9+60=96得数算错了)

  师:看来学会用坚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呢?用竖式计算的同学举起了手,老师请他边写边介绍。

  生1: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两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生2:老师,我是从十位开始加的,也得69。

  师: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第二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学生反馈:

  生1:我做的是36+34,我发现个位上的6+4满十了,我就把十给了十位,十位就变成7了,36+34=70正好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3:我验证的是第二个问题,30+35=65 65比70小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同桌相互提醒一下。

  我帮你检查。(小动物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检查一下,看他们做的对吗?课件出示小动物做的题目。)

  师:你能说出他们做错的原因吗?

  生:小熊写竖式的时候,把20写成2了。

  生:小狗的竖式写对了,横式上忘了写得数了,小狗太可惜了。

  生:小猴子横式上的得数算对了,竖式的个位上丢了0,小猴子太粗心了。

  师:看了小动物做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从个位开始加,个位满十,别忘了向十位进1。

  生:别跟小狗似的横式上忘了写得数。

  生:书写要认真,别像小猴似的丢三拉四。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下面的问题看谁做的好。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出示练习二的第1题)

  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去多少钱呢?你能帮小明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加法)。不过老师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和二(3)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与例1的情境图相比,增加了二(2)班学生和显示人数的牌子。教师列出了加法算式:35+32= ,给出了上、下摆放的小棒和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聪聪提问:上面的竖式,是从哪位加起的?你是怎样算的?

  2.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看小棒图列竖式计算;第2题给出横式和竖式格式,让学生填写并计算。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教学内容:P12页例1及做一做,P13页例12及做一做。

  教材的编排特点:

  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提取信息,从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突出笔算的方法,及传承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 加两位数(不进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 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刚满8岁的小朋友,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相对较短,而数学课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所教学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不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笔算的计算顺序。

  策略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算法

  1、引出问题。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海洋博物馆,想去吗?(出示主题图)

  2、你们看,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谁来汇报一下你我发现?

  4、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小组交流)

  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二、新授

  1、探究例一和第一种方案。

  2、你是怎么想的?(生答师板书: 35+2= 35+32= )

  3、说说口算时你是怎么想的?(生说师摆小棒演示)

  4.学习列竖式计算。

  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请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上来介绍。)

  计算方法: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也有些同学可能是从十位开始加的。)

  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一生板书,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试试),有难的同学可以看课本或请教会的同学。

  5、你发现刚才列竖式时,先写的谁?第二步写谁?把第二个加数写在哪里?然后在下面用尺子画上横线。(生答师引导,加深印象。)

  6、列完竖式,谁会计算哪?(一生完成板书)

  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吗?

  师:个位上的得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上的得数写在十位下面。

  7、回想一下,在竖式计算中,他是从哪位加起的?

  师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35+23= 43+26=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针对易错的地方着重练习: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小马虎做的题,你们谁能帮他找找错。

  四、综合练习:

  12页和13页做一做。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1.例3,二(1)班和二(3)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给出了两个班学生老师和显示本班人数的牌子,列出算式:35+37= ,给出显示两部分小棒相加图示,从37根中拿出5根,与35中的5根合在一起是10根,捆成1捆,结果显示有7个整捆、2个单根。同时,给出用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和文字说明:个位上5加7等于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最后,强调: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做一做给出三道横式和不完整竖式,让学生计算。并以填( )的形式,让学生写出计算的过程。

  3.思考题设计了相加等于9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P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材编排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教学情境的延续,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书写格式,提高其20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能力;学会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木棒、拨计数器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学情分析: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25+22= 35+9= 47+8=

  62+33= 23+8= 34+6=

  指名学生板演:25+22= 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我们来计算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师:35+37= 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

  想:先加什么?

  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学生摆好后指名汇报是怎么摆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

  2.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

  汇报交流: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生:从个位加起

  生:个位 5加 7等于12,满十了,向十位进一。

  生:我想从十位加起。

  生: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还要再加1,很麻烦。

  3.师小结计算过程:

  个位 5加7满十,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

  师:个位上还有1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经过计算35+37=72(人)

  4.新课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四、巩固反馈

  1.在练习本上计算.(同时请3人板演)

  2.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第二节 减法

  第一课时,不退位减法。

  1.例1,从第28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榜中抽出第2名、第3名美国和俄罗斯获得金牌的数量,用明明的话提出: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给出减法算式:36-32= 。教材在标出个位、十位的简易数位表中用●表示3、6,用表示减去的数,直观表示出13块。又用给出了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同时提问: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在加法竖式计算的知识背景下,自主建构新的知识。

  2.做一做设计两道减法题。第1题给出横式,直观图示和不完整竖式的练习题;第2题给出横式和不完整竖式。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材的编排特点:

  为教材拉开帷幕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榜,通过观察理解图中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并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直接相减,得数的数位与被减数、减数的数位对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惯。

  学情分析:

  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直接相减,得数的数位与被减数、减数的数位对齐。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激发兴趣

  1.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8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2.理解图中的信息。图示:德国:16票,英国:19票,俄罗斯:23票,美国:36票,中国:51票。

  3.哪个城市赢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4.根据这些信息(缩小到“美国:票,俄罗斯:23.”),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减法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笔算减法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板书算式:36-23,说明: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如果遇到减法要怎样笔算呢?请同学们思考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小方格本上试算。

  同桌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笔算 45–3 = 提醒个位要怎么样对齐。

  [设计意图]:明确、掌握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

  三、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45 – 3 64 – 22 42 -18 25 – 21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39 -23= 74-34= 99-14= 57-26=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这几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同桌交流发。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 活动:小猫钓鱼

  游戏材料: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五、 随堂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2)用小方格本笔算。

  57 – 3 = 69 – 5 = 88 – 66 = 77 – 77 =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第二课时,退位减法,本节课安排2个例题。

  1.例2,从第28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标中抽第1名、第2名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量,用明明的话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给出减法算式:51-36= 。首先,聪聪提出: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接着,教材直观呈现了从51根小棒去掉36根的过程示意图,同时给出用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并用文字“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11减6得5”说明计算过程。然后总结: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接着提出“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从反面尝试使学生体会“从个位减起”的科学性。

  2.例3,直接给书算式:50-24= ,学生被减数个位上是0的退位减法。教材给出了竖式,提示学生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3.做一做安排了4道竖式,练习退位减法。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材编排特点:

  教材首先出现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两名的牌数对比,通过对比列出减法算式。让学生知道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先从十位退1当10,然后与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减。

  教学内容:

  P19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学情分析: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先从十位退1当10,然后与减数个位上的数相减。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由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后反思: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情景图“中国赢了”进行教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的表达力.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就都会算了。

  第三课时,简单加、减问题。

  1.例4,选择了二年级卫生评比各班得小红旗的事例,给出了同学们在评比栏前观看、数小红旗的情境图,设计了“求比一个数多多少”和“求比一个班少几面”的两个问题。问题(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多少面,二班得了多少面?教材给出三个问题串,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第一,知道了什么?用学生交流并填□的方式,呈现已知条件和问题。第二,怎样解答?以学生交流的方式说明了画图表示的方法,以及看图解答问题的思路,并给出计算结果:13+3=15(面)。第三,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进行检验。问题(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以下设计与问题(1)意义。

  2.做一做给出了三蓝鸡蛋,其中鸭25个,鸡蛋、鹅蛋不知道。用养殖人的话给出“鸡蛋比鸭蛋多8个,鹅蛋比鸭蛋少12个”,提出:鸡蛋多少个?鹅蛋呢?

  课题: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

  教材编排特点:

  教材是以二年级卫生评比为主题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自己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并解决,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方法:求比已知数多就加,求比已知数少就减。

  教学内容:

  课本P23 ,24例题4及24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加)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加)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求比一个数少几就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少几,求另一个数,用减法计算。相反的情况用加法。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加)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二年级卫生评比结果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2、4题,选择4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教学反思:

  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就用加(减)法来进行计算,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学生也自主建构了关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技能,并且获得了一些成功的快感,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3节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材设计了人们分组摘南瓜的事例,安排两个例题。

  1.例1,教材用表格出事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摘南瓜的个数,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并给出连加算式:28+34+22=84,出示了三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第一,分两个竖式计算;第二,在一个竖式中分两次计算;第三,三个数竖排连加,并提示个位上相加时,先算2+8=10,再加4。

  2.例2,利用例1计算出的结果接着提出问题:共有84个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教材给出了连减算式:84-40-26= ,以及用竖式分别计算的过程。同时,聪聪说“84-40=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一个女同学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怎样列式呢?教材没有给出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

  3.做一做安排了6道连加、连减的计算题。

  1.例3,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乘坐公共汽车乘客先下后上的典型事例,首先用情境图中的话给出“下来25人”、“又上了28人”等信息,用文字给出: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教材给出了算式:67-25+28= ,又给出两个竖式和一个竖式的计算的不完整竖式,让学生计算完成竖式。

  2.例4,直接出示带小括号的式题:72-(47+16)= ,给出两个竖式,明明提出:有简便写法吗?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3.做一做设计了加减混合和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练习。

  1.例5选择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男生、女生人数的事例,设计了两个有联系的问题:美术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多少人?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这两个问题中,第一问是“求比一个数少多少”的问题,是一步解答的问题,第二问是利用第一个问题答案的加法计算问题。本节课的简单问题与其他一样,给出三个问题串,引导学生解答的过程。

  2.做一做设计了一道连续两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都要用加法计算

  课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教材编排特点: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与方法:

  1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并不困难,列式也比较快,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的还不错,但计算题容易出现只做第一步而忘记做第二步现象,摘抄数,列竖式抄错数,但改后还不改下一步的得数及横式得数,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教师要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人

      34人

    22人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

  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3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3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①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③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3、教学例3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教师讲评

  三、巩固练习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28页(1),(2)小题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整理和复习

  1.分组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提示: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2.第2题复习加减混合运算,给出6道题,要求先算一算,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3.思考题。设计两个挑战性问题。

  第一,把1~9这9个数按从小到大排,中间添上一些“+”“-”,使计算结果等于100.教材给出了填空符号的结果。第二,把这9个数按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其他要求同上。

  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100以内数的加、减。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重点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我主要是本着以下几方面来设计的:

  1.大胆放手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网络。

  虽然学生年龄比较小,但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初步的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先布置学生回家整理,然后课前给学生一段小组交流、梳理的机会,最后全班再交流,共同整理出本单元所学知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必定会逐步提高。

  2.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整个教学过程注意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生动的集体氛围,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并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给学生充分的创新自由。如:让学生整理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尝试编出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的式题。学生计算正确后,自己圈出小红旗和奖杯,提高他们计算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小组之间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课前的整理知识网络交流,课中的笔算法则交流,还有出现认知冲突后的小组讨论,无不体现着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4.注意了课堂评价。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做到及时评价,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促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语言思维的进步。

  教学媒体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力11 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l :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小组2 :还有川数学、加减法的估算。

  小组3 :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笔算减法又分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小组4 :我们还知道“用数学”有两种,一种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一种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教学过程说明

  二年级学生还比校小,缺乏整理归纳的能力,因此,放手让他们小组之间先互相交流、补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归纳,也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说明

  法则的抽象。教师不让学生直接说出。而是先尝试让学生编题,学生只有对笔算加、减法有比较扎实的理解,才能编出相应的式题,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思维难度,更有利于加深时笔算法则的掌握。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订正时提问)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生1 :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生2 :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生: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是不够减,从十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l :我提醒大家计算时弄清加号还是减号,不要忘了写横线,横线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生2 :我还想提醒大家计算完竖式以后,不要忘了写横式万斗数。

  生3 :我觉得计算时关键的是要认真、仔细。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生:能!

  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的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 选)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反债)师:得到8 面小红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通过全班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笔算加减法进行归纳、对比,找出相似点和区别,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培养学生认真的数学习惯。

  在学生计算的时候采用圈小红旗的形式,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这样就显得计算不那么枯燥了。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课件分步出示。

  母鸡有45 只,小鸡比母鸡多47 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小鸡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45 + 47 =92 (只)

  出示:母鸡有45 只,公鸡比母鸡少36 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公鸡有多少只?

  列式计算:45-36=9(只)

  师:这是咱们学习过的什么类型的题目?

  ( 抽象出前一种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题目,用加法计算,板书“十”。后一种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题目,用减法计算,板书“-”。)

  课件出示:爸爸今年41 岁,儿子今年13 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 (岁)

  紧接着出示“10 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 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 岁,一种是大28 岁)放手小组之问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 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 岁,因为爸爸长10 岁,儿子也长10 岁。

  在数学教学中应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学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没有出面解决,而是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探讨,解决矛盾,然后达成共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从低年级就开始尝试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互相评价、鼓励,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中领悟。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新知铺垫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①(出示主题图)

  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鸡呢?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③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几只?

  2+2+2=6(只)

  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④谁能用算式表示鸡一共有多少只?

  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同组小朋友互相讨论)

  加数都相同。

  试一试

  一次摆2根小棒,摆5次。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2+2+2+2=10

  5个2相加得10。

  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

  ①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个2相加。

  2+2+2+2=8

  ②加入有6张桌子呢?9张桌子呢?

  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③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说明: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

  (2)感知乘法。

  ①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

  写作4×2=8或2×4=8

  ②介绍乘号、乘数、积的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③算式的读法

  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3)反思乘法的意义

  ①4个2相加中“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表示相同的加数。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4个2相加,是怎么样用乘法算的?

  4×2和2×4

  ③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4个2相加。

  (4)试一试

  出示小鸡图。学生说一说图意。

  5个4相加。

  加法算式:4+4+4+4+4=20(只)

  乘法算式:4×5=20(只) 或5×4=20(只)

  (5)回顾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知识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订正。

  (2) “想想做做”第2题

  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按要求摆。

  每堆摆3个,摆4堆。

  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每堆摆4个,摆3堆。

  摆完后,在练习本上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同桌互相读和说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课本第23~2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并能熟练地用加法算得乘法的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的过程,培养兴趣,提高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理解。

  突破方法:在练习中巩固。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突破方法:借助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 ☆☆☆ ☆☆☆ ☆☆☆

  一共有( )个3.

  加法算式:( )+( )+( )+( )=( )

  乘法算式:( )×( )=( )或( )×( )=( )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 6×2=12 3×8=24

  二、知识巩固

  (1)摆一摆。

  按要求摆小棒。

  学生摆,教师巡视。

  (2)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2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3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思考:观察写出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

  (4)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3页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看图写算式。(课本第2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6)改写算式。(课本第2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改写的方法。

  先找出相同的加数,再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

  (7)看图填空。(课本第24页第7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你能列出几道乘法算式?(课本第24页第8题)

  投影出示图。

  学生观察、独立写算式。

  集体交流。

  三、课时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乘法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呢?

  思考:在生活中你能发现乘法问题吗?

  第三课时

  1、2、3、4的乘法口诀

  设计:袁永忠 李旭

  教学内容:课本第25~2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1、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1、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类推等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

  重点难点

  重点:编出1、2、3、4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理解意义。

  突破方法:给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情境。

  难点:能熟练计算。

  突破方法:熟记口诀。

  教学准备:投影、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

  一、知识探究

  (1)(投影出示)情景一:玩跷跷板。

  ①1个跷跷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

  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

  ②说明1个2就是2,所以1×2=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③2个跷跷板上坐几个人?(4个)

  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

  联系乘法算式2×2=4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④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帮助计算?

  (2)(投影出示)情景二:玩荡秋千。

  ①1只秋千上坐3人,2只秋千坐6人。

  1个3是3,2个3是6,怎么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②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三三得九

  ③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帮助计算?

  (3)(投影出示)情境三:小朋友坐火车。

  ①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人数 1 2 3 4

  人数 4

  ②1个4相加、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的乘法算式怎么列?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③想一想:

  4×1=□ 4×2=□ 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

  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看算式,说口诀。同桌一起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口诀。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6)“找朋友”游戏

  小朋友手中有1~4的乘法算式卡片,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卡片的同学站起来,就是他的好朋友。

  三、课堂小结 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 课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并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和运用1、2、3、4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多种练习方式。

  难点:提高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问题情境。

  教学准备:投影、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一背:采取比赛形式,背1、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同桌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样记住的。

  (2)说一说下面各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 2×3= 4×1= 2×2=

  1×4= 4×3= 2×4= 3×3=

  巩固练习

  (1)你说我答。(课本第28页第2题)

  同桌合作完成。

  如:一人:2×4;另一人:2×4=8 二四得八。

  教师巡视。

  (2)细心练习。(课本第28页第3题)

  提示:看清运算符号。

  学生独立练习。

  (3)开放性练习。(课本第28页第4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4)投影出示。(课本第28页第5题)

  观察图片你能看出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提高练习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课本第28页思考题)

  1 4 9 (16)

  1×1 2×2 3×3 (4×4)

  学生讨论交流

  四、总价评价

  第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课本第29~3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归纳5的乘法口诀,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找规律,归纳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理解口诀的意义。

  难点: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反复练习,学用结合。

  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复习1~4的乘法口诀。(口诀对对碰)

  (2)导入谈话:二(1)班的小朋友正在公园里划船呢!走,咱们瞧瞧去。(出示主题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主题图

  ①观察场景图,提出问题。

  提问:每只船坐几人?2只船坐多少人?3只船呢?

  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填写表格,做好准备。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③你能猜出今天要学什么吗?(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2)研究5的乘法口诀。

  ①你们能根据表格表示的意思和乘法算式编出5的乘法口诀吗?

  先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请组长在纸上写下来。

  ②反馈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编写的乘法口诀展示一下?

  展示口诀。

  谁来说一说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

  四五二十表示4个5相加的结果是20,也可以求出4×5的积是20.

  (3)记忆乘法口诀

  ①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发现:下面的一句口诀的得数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多5,上面的一句口诀的得数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5。

  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口诀吗?

  学生讨论交流。

  如果四五二十不记得了怎么办?

  可以通过三五十五来记住四五二十。

  刚才小朋友介绍了一些记口诀的好办法,下面就请你用自己习惯的方法来记一记口诀。

  (4)想一想:

  5×1= 5×2= 5×3= 5×4=

  学生回答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对口令。

  (2)“想想做做”第2题

  花坛里的花开得有点奇怪,你知道为什么“5×4”和“4×5”这两朵花开在一起吗?

  “四五二十”这句口诀有什么用?

  你会说出另外2个花坛要用的乘法口诀,并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吗?

  学生回答。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在书上做,交流时,说一说用到哪一句口诀。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先画,再写算式。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引导学生说图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几课,你又有哪些收货?

  第六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突破方法:独立思考。

  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出示挂图:4个鱼缸,有3个

  鱼缸里有4条金鱼,1个鱼缸里只有1条,其中事先用彩纸将最后一个鱼缸档好)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

  学生列式4+4+4=12或者3×4=12.

  谈话:看了小朋友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还不错,那就再考考大家啦!准备接受挑战……

  (出示第4个鱼缸)

  新知探究

  (1)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样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

  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

  学生交流: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4+4+4+1)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1条。(3×4+1)

  (2)你还有其他列式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3.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3?

  (3)像3×4+1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

  4×4-3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

  巩固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4)“想想做做”第4题 画画算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相差2的数的积加上1等于这两个数中间那个数与他自己的积。

  (6)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你知道吗?”的内容。

  课堂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六 课本第33~34页

  教学目

  知识与技能

  熟记1~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乘加,乘减。会分析简单的乘法应用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练习。

  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集体交流。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背一背1~5的乘法口诀

  你能辈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 2×4= 3×4= 5×2=

  2×5= 5×3= 5×1= 3×3=

  4×4= 1×5= 4×5= 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吗?小组之间玩游戏。

  巩固练习

  (1)课本第33页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2)课本第33也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课本第33也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集体交流订正。

  (4)课本第33也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课本第33也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

  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

  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解决问题吗?

  (7)课本第34也第8题

  出示第8题主题图。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8)课本第34也第9题

  游戏。同桌进行。

  (9)课本第34也第10题

  出示第10题主题图。

  找一找图中有些什么?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三、拓展练习

  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里的数与下面两个小正方形里的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里的数等于两个小正方形里的数的积加上第一个正方形里的数。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巩固了哪些知识?

  第八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课本第35~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经历6的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应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加强具体的操作活动。

  难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突破方法:让学生尽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准备练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相加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6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

  ①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②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③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么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6×1=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6和1相乘,积是6)

  ④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编出一个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6×2=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⑤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么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依次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第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⑥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标书的意思。

  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⑦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遍。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⑧试背口诀。

  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想一想

  ①出示想一想:6×2= 6×5=

  ②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知识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口答。

  (3)“想想做做”第3题。

  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4)“想想做做”第4题。

  9道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5)“想想做做”第5题。

  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比较一下6×6与6×2(2×6)有什么不同?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相加?

  (6)“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第6题图,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想想做做”第7题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算?

  四、课堂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七 课本第37~3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熟记所学的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会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计算和解答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练习知识的体验中,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计算。

  突破方法:加强练习。

  难点: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体验。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口诀练习

  背1~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备,指名背,对口令。)

  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

  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呢?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37页第2题

  ①出示图,看清图意,先是用5分别乘以4、5、6.

  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②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以4、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2)课本第37页第3题。

  ①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②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3)课本第37页第4题

  ①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②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他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4)课本第37页第5题

  16个口算题,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

  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教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订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综合练习

  (1)课本第37页第6题读题。

  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一辆小汽车坐5人,6辆小汽车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课本第38页第7题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课本第38页第8题

  根据口诀填空。

  (4)课本第38页第9题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右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5)课本第38页第10题

  ①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②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右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③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6)课本第38页第11题

  ①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学生回答。

  ②不计算你怎么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4个6朵,4个6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③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学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一) 课本第39~4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  指导学生经历整理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熟练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积极思考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突破方法:合作整理,交流方法。

  难点: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熟记口诀。

  教学准备: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

  这一单元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口诀整理

  (1)课本第39页第1题

  出示图意,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课本第39页第2题

  ①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②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和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列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们一行一行背一遍。

  ③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从上往下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配列的。请小朋友们竖着一列一列背一④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们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⑤师生共同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39页第3题。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2)课本第40页第4题。

  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好统计(3)课本第40页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么样想的?

  (4)课本第40页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能熟练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而且要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二) 课本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和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探讨交流难点: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具体问题中体会。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6×5= 4×2= 5×4= 2×6= 3×3=

  2×5= 6×6= 3×5= 4×6= 6×3=

  (2)口答。

  4个5是多少?

  3个4是多少?

  6个4是多少?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40页第7题。

  投影出示。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饼干每包4元,小明买3包饼干。

  每块蛋糕3元,小亮买5块蛋糕。

  每盒巧克力6元,小红买2盒巧克力。

  三人各要用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课本第40页第8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运算顺序。

  (3)课本第40页第9题。

  投影出示图。说说图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课本第41页第10题。

  ①投影出示图,学生说说图意。

  ②小兰家栽了多少棵桃树? 6×2=12(棵)

  ③小芳家栽了多少棵桃树?6+4=10(棵)

  ④哪家栽的桃树多?多多少棵?12-10=2(棵)

  (5)课本第41页第11题

  读题,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几个问题?

  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

  (1)课本第41页第12题。

  投影出示图,图中画了什么?你能用哪些乘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一共有多少只鸡?

  墙上一共有多少个辣椒?……

  (2)课本第41页思考题。

  引导学生画图,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范文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老师教案范文2021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2021

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生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端午班会教案

母亲节主题班会教案六年级2021

母亲节班会教案六年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范文

二年级数学教案详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雷雨教案范本

二年级雷雨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小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