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知识选择题
1.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 )赫兹的声波。
A.200~20000
B.1000~4000
C.16~20000
D.1000~5000
【答案】C
2.表象可以成为想象的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 )。
A.直观形象性
B.片断不稳定性
C.可操作性
D.概括性
【答案】C
【解析】表象的可操作性是指表象在我们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这种特性使表象成了想像的素材。想像就是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为其提供素材,想像也是没法进行的。
3.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 )。
A.爱好
B.诱因
C.需要
D.内驱力
【答案】B
【解析】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而需要则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
4.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的学科。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
C.社会知觉
D.社会情感
【答案】B
5.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 )。
A.不予干预
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
C.表示同情
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答案】D
【解析】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如果带着先定的立场和“有色眼镜”,不仅不利于咨询师准确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所在,也不利于咨询者把握自身的心理状态。但是,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6.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情绪体验是( )。
A.内疚
B.羞耻
C.焦虑
D.嫉妒
【答案】A
【解析】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羞耻则是个体因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上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而焦虑则是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
7.(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意识
【答案】D
8.企业家属于( )的社会角色。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开放型
D.创新性
【答案】B
9.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
A.社会适应
B.信息干扰
C.先人为主
D.以偏概全
【答案】D
【解析】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个体一旦对某些品质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况下发生作用的。
10.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答案】A
【解析】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向倾向性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一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态度的三种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11.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这种人被称为( )。
A.行动者
B.观察者
C.外控者
D.内控者
【答案】C
12.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被动地
B.主动地
C.积极地
D.客观地
【答案】A
【解析】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一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自愿行为,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