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套磁技巧

  提起套磁,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套奖学金。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吗?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这个词是由谁发明的。下面出国留学网来说说美国留学套磁技巧。

  其实,这项工作的产生是受早些年美国研究生院的申请审核流程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美国的顶尖高校一直致力于垄断全球最顶尖的人才。为了保证教授们能够招到自己心仪的学生以帮助自己进行相关的课题,仅仅靠PS,CV和推荐信这套材料,并不一定能够让他们做出最精确的判读。当时,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申请的RA是教授从自己的课题经费中拿出来的,所以决定权在于教授,只要给钱的教授决定录取某个学生,系里一般是不会有疑议的。因此,一部分申请者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结果,便主动和心仪的教授联系,展现自己的研究实力,让教授更充分的了解自己。在申请材料寄出之前和教授联系的便叫做前期套磁,在申请材料寄出之后和教授联系的叫后期套磁。

  大多数人的套磁

  在缺乏我们这些专业的研究申请的机构、人员出现之前,大家更多是通过他们最直接的方式了解申请,如学长、老师、朋友、亲戚等。同时,又因为受到自身时间的限制,很少有人能够彻底将申请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他们能够看到的东西就会不全面,或者说难以正确判断所得到的信息对自己的参考价值的大或小。所以长期以来,同样的问题,会在被大家不停的讨论或争论。

  就像套磁,一些人看到有人说套磁很重要,自己就是因为套磁而拿到奖学金的,就会认为套磁非常重要。然而令人郁闷的是又会有不少人说自己在申请中没有经过任何套磁或者套磁信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就拿到了offer,所以套磁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大家就会变得迷茫。所幸的是大家还是比较聪明,时间长了,也达成了一个比较common或者叫一致的观点:套磁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申请还是有用的。于是很多申请者就会开始学着别人做起了套磁。

  大多数人的做法,找出每个学校跟自己比较匹配的教授,介绍一下自己,就问教授今年招不招学生,或者有没有钱。有人听说现在邮件套磁效果不好,电话比较管用,就开始尝试打电话问教授招不招人。

  可是做了几次下来,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套磁很难!信没人回,电话打不通(没人接或者自动留言),打通了又不知道说啥,于是还是没有达到效果。于是大多数人就会放弃。

  套磁形势的变化

  就像上面说的,套磁越来越难,教授们越来越精明,对套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甚至有学校会告诉申请者:你再打电话来骚扰,我就直接给你发拒信!或者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会在网页上明确说明:申请的审核将由录取委员会统一进行,不允许学生和教授联系。让准备套磁的人们备受打击。

  Why?

  Because:

  申请者越来越多:这点很好理解,现在由于美国学校绝大多数都是用网申系统,所以申请流程越来越简单、方便,而且签证形势更打消了很多申请者的疑虑。而且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申请超过15所学校,更有甚者几乎会把其所在档次中的所有40所学校全部申一遍。真是“仔卖爷田心不痛”啊,那么多申请费,用来捐给希望工程该多好……所以美国Top100的学校近年收到的申请材料越来越多,一个系20/500的录取比例很是常见。所以教授们被骚扰的频率越来越高,于是很多教授直接会设置邮件系统进行过滤,或者只看不回。

  申请流程越来越规范:由于申请者越来越多,鱼目混珠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而且各国教授自己在招学生时,都有招收和自己有着比较直接关系申请者的习惯,所以“近亲繁殖”的情况变得严重起来。为了保证“优生优育”,美国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教授招生时的权力越来越小,录取委员会的权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会收到类似的套磁回复:我对你的背景很感兴趣,所以你通过录取委员会的审核后可以和我联系。

  套磁信“依旧”言之无物:很多人都知道套磁有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教授希望花费他们极为宝贵的时间,从邮件中得到什么吗?要么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适合学什么;要么肚里没货,绞尽脑汁都说不出什么。而且email的普及让套磁的操作成本几乎为零,于是乎那种全面撒网,或是姜太公钓鱼类的“神人”们就越来越多,教授们就越来越失望。

  我认为的套磁

  其实从上面的原因中不难发现,造成套磁越来越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申请者本身。现在我来说说我认为的套磁应该是什么样的吧:

  套磁就是一个了解自己所处学术圈,提升自己专业实力,从而最终帮助自己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或者说这是一个需要贯穿整个背景提升过程和申请流程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寄出材料后从教授那里套来奖学金的手段或捷径。如果所有的申请者(不过能有大多数我就知足了)能认识到这点,那么我相信套磁被教授重视的程度会重新得到提升,同时这个过程也真正能够让申请者的专业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我认为正确的套磁

  前期套磁:在有了出国的想法之后,开始关注自己所处的学术圈,思考自己的专业兴趣何在,自己的特长何在。一般来说这是比较让人困惑的一件事情,不容易想明白。所以首先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一切资源(同学、学长、老师、亲戚和朋友等)去搜集相关的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然后通过阅读相应水平的Review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和判断自己的申请方向,并开始了解全球此领域中的研究发展趋势。在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开始和美国的教授联系,尽量避开大家套磁的高峰期(9月-2月)。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不要为了套磁而套磁,如果没有什么内容,没有什么值得教授回答的问题就不要套了,弄不好还起反作用。

  中期套磁:在经过前期的认真准备后,一般来说申请者都会对自己的领域有更多、更具体的认识了,所以这个阶段需要结合背景提升的主要实操阶段,也就是具体论文、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自己能够找到的高水平的导师的指导下,一方面认真研究自己的课题,将自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为想和做是有很大区别的。另一方面开始继续和美国学校的教授联系,根据之前的联系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沟通。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还是:不要为了套磁而套磁。总的来说,如果纯粹进行学术上的交流的话,一般学生很难和一个教授保持很高的频率,所以不用担心你会骚扰教授。这种纯学术的交流教授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不会反感的。所以当你真正做了充分的homework的话,教授是会比较乐于帮助你的。如果你问那种网页上已经给出的答案的问题,找教授要数据库中很容易就能下载到的论文等等这些事情,那么如果你是教授看看你自己会怎么想。及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期套磁:如果前面两个阶段完成的很好的话,那么后期套磁更多的就是让教授帮着跟踪自己的申请进度就好了,同时教授会给出更多的加强申请者教授所需背景方面的建议。

  看到这里肯定又会很多人会问:这些工作分别应该在什么阶段进行?其实我不希望大家把申请割裂开看待,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给它一个过于具体的时间限制。就像我一直强调的: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也不会早。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就好了。如果你现在还小(如大一大二),那么恭喜你,你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准备这些工作。但是不幸的是你可能不能坚持,或者没有压迫感。如果你马上就要申请了,那么恭喜你,你会面临一个非常紧凑强度很大的时间安排,这种压力将能够更充分的发挥你的潜力,让你获得永生难忘的锻炼,并提前适应将来要面对的美国高强度的学习压力。

  在这里,我还是想强调一下美国录取委员会的考察原则。因为很多人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也是让我花不少时间写这几千字的主要原因。Committee希望能够招到与他们最匹配的申请者。共赢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不要为了申请而申请,为了奖学金而不择手段。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这一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后面的成长轨迹。但是经过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才更容易成功。如果急功近利的话,那么很容易在面临打击时导致心态难以平衡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做现在的事情,这种事情将会面临什么困难,让你得到什么的话,你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我经常会对我的客户说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能够踏踏实实的坚持,那么这个过程中将会学到很多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这种经历将成为你终身的财富,申请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过程更重要。这就是美国人重视经历而不是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知道一个人的经历对其的启发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就不会仅仅凭借一个结果(一个G/T成绩,某个奖项、论文)去判断你的。

  希望我花这么长时间写出来的东西能够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们吧。中国留学生的名声已经不行了,有不少教授明确说了不招收中国学生。所以我希望在此呼吁一下,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申请环境,我们无法要求环境为我们而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开始变化,从而一点点的影响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好的环境。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美国留学套磁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日本留学需不需要准备套磁信

日本留学套磁信

美国留学套磁指南 怎样准备美国留学申请

美国留学套磁信

2021出国留学套磁信写作要求一览表

出国留学套磁

美国留学套磁信写作技巧分享

美国套磁信指南

2021申请日本研究生如何套磁

日本研究生套磁

留学美国套磁信书写技巧

美国留学

申请美国套磁信技巧 如何写美国留学套磁信

美国留学套磁

美国留学申请套磁信怎么写 留学生套磁有哪些技巧

美国留学套磁

美国留学的套磁信有哪些技巧

美国留学

美国研究生留学套磁技巧分享

美国留学

热门问答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提起套磁,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套奖学金。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吗?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这个词是由谁发明的。下面出国留学网来说说美国留学套磁技巧。

  其实,这项工作的产生是受早些年美国研究生院的申请审核流程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美国的顶尖高校一直致力于垄断全球最顶尖的人才。为了保证教授们能够招到自己心仪的学生以帮助自己进行相关的课题,仅仅靠PS,CV和推荐信这套材料,并不一定能够让他们做出最精确的判读。当时,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申请的RA是教授从自己的课题经费中拿出来的,所以决定权在于教授,只要给钱的教授决定录取某个学生,系里一般是不会有疑议的。因此,一部分申请者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结果,便主动和心仪的教授联系,展现自己的研究实力,让教授更充分的了解自己。在申请材料寄出之前和教授联系的便叫做前期套磁,在申请材料寄出之后和教授联系的叫后期套磁。

  大多数人的套磁

  在缺乏我们这些专业的研究申请的机构、人员出现之前,大家更多是通过他们最直接的方式了解申请,如学长、老师、朋友、亲戚等。同时,又因为受到自身时间的限制,很少有人能够彻底将申请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他们能够看到的东西就会不全面,或者说难以正确判断所得到的信息对自己的参考价值的大或小。所以长期以来,同样的问题,会在被大家不停的讨论或争论。

  就像套磁,一些人看到有人说套磁很重要,自己就是因为套磁而拿到奖学金的,就会认为套磁非常重要。然而令人郁闷的是又会有不少人说自己在申请中没有经过任何套磁或者套磁信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就拿到了offer,所以套磁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大家就会变得迷茫。所幸的是大家还是比较聪明,时间长了,也达成了一个比较common或者叫一致的观点:套磁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申请还是有用的。于是很多申请者就会开始学着别人做起了套磁。

  大多数人的做法,找出每个学校跟自己比较匹配的教授,介绍一下自己,就问教授今年招不招学生,或者有没有钱。有人听说现在邮件套磁效果不好,电话比较管用,就开始尝试打电话问教授招不招人。

  可是做了几次下来,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套磁很难!信没人回,电话打不通(没人接或者自动留言),打通了又不知道说啥,于是还是没有达到效果。于是大多数人就会放弃。

  套磁形势的变化

  就像上面说的,套磁越来越难,教授们越来越精明,对套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甚至有学校会告诉申请者:你再打电话来骚扰,我就直接给你发拒信!或者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会在网页上明确说明:申请的审核将由录取委员会统一进行,不允许学生和教授联系。让准备套磁的人们备受打击。

  Why?

  Because:

  申请者越来越多:这点很好理解,现在由于美国学校绝大多数都是用网申系统,所以申请流程越来越简单、方便,而且签证形势更打消了很多申请者的疑虑。而且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申请超过15所学校,更有甚者几乎会把其所在档次中的所有40所学校全部申一遍。真是“仔卖爷田心不痛”啊,那么多申请费,用来捐给希望工程该多好……所以美国Top100的学校近年收到的申请材料越来越多,一个系20/500的录取比例很是常见。所以教授们被骚扰的频率越来越高,于是很多教授直接会设置邮件系统进行过滤,或者只看不回。

  申请流程越来越规范:由于申请者越来越多,鱼目混珠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而且各国教授自己在招学生时,都有招收和自己有着比较直接关系申请者的习惯,所以“近亲繁殖”的情况变得严重起来。为了保证“优生优育”,美国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教授招生时的权力越来越小,录取委员会的权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会收到类似的套磁回复:我对你的背景很感兴趣,所以你通过录取委员会的审核后可以和我联系。

  套磁信“依旧”言之无物:很多人都知道套磁有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教授希望花费他们极为宝贵的时间,从邮件中得到什么吗?要么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适合学什么;要么肚里没货,绞尽脑汁都说不出什么。而且email的普及让套磁的操作成本几乎为零,于是乎那种全面撒网,或是姜太公钓鱼类的“神人”们就越来越多,教授们就越来越失望。

  我认为的套磁

  其实从上面的原因中不难发现,造成套磁越来越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申请者本身。现在我来说说我认为的套磁应该是什么样的吧:

  套磁就是一个了解自己所处学术圈,提升自己专业实力,从而最终帮助自己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或者说这是一个需要贯穿整个背景提升过程和申请流程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寄出材料后从教授那里套来奖学金的手段或捷径。如果所有的申请者(不过能有大多数我就知足了)能认识到这点,那么我相信套磁被教授重视的程度会重新得到提升,同时这个过程也真正能够让申请者的专业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我认为正确的套磁

  前期套磁:在有了出国的想法之后,开始关注自己所处的学术圈,思考自己的专业兴趣何在,自己的特长何在。一般来说这是比较让人困惑的一件事情,不容易想明白。所以首先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一切资源(同学、学长、老师、亲戚和朋友等)去搜集相关的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然后通过阅读相应水平的Review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和判断自己的申请方向,并开始了解全球此领域中的研究发展趋势。在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开始和美国的教授联系,尽量避开大家套磁的高峰期(9月-2月)。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不要为了套磁而套磁,如果没有什么内容,没有什么值得教授回答的问题就不要套了,弄不好还起反作用。

  中期套磁:在经过前期的认真准备后,一般来说申请者都会对自己的领域有更多、更具体的认识了,所以这个阶段需要结合背景提升的主要实操阶段,也就是具体论文、课题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自己能够找到的高水平的导师的指导下,一方面认真研究自己的课题,将自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为想和做是有很大区别的。另一方面开始继续和美国学校的教授联系,根据之前的联系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沟通。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还是:不要为了套磁而套磁。总的来说,如果纯粹进行学术上的交流的话,一般学生很难和一个教授保持很高的频率,所以不用担心你会骚扰教授。这种纯学术的交流教授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不会反感的。所以当你真正做了充分的homework的话,教授是会比较乐于帮助你的。如果你问那种网页上已经给出的答案的问题,找教授要数据库中很容易就能下载到的论文等等这些事情,那么如果你是教授看看你自己会怎么想。及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期套磁:如果前面两个阶段完成的很好的话,那么后期套磁更多的就是让教授帮着跟踪自己的申请进度就好了,同时教授会给出更多的加强申请者教授所需背景方面的建议。

  看到这里肯定又会很多人会问:这些工作分别应该在什么阶段进行?其实我不希望大家把申请割裂开看待,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给它一个过于具体的时间限制。就像我一直强调的: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也不会早。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就好了。如果你现在还小(如大一大二),那么恭喜你,你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准备这些工作。但是不幸的是你可能不能坚持,或者没有压迫感。如果你马上就要申请了,那么恭喜你,你会面临一个非常紧凑强度很大的时间安排,这种压力将能够更充分的发挥你的潜力,让你获得永生难忘的锻炼,并提前适应将来要面对的美国高强度的学习压力。

  在这里,我还是想强调一下美国录取委员会的考察原则。因为很多人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也是让我花不少时间写这几千字的主要原因。Committee希望能够招到与他们最匹配的申请者。共赢是最主要的目的。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不要为了申请而申请,为了奖学金而不择手段。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这一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后面的成长轨迹。但是经过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才更容易成功。如果急功近利的话,那么很容易在面临打击时导致心态难以平衡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做现在的事情,这种事情将会面临什么困难,让你得到什么的话,你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我经常会对我的客户说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能够踏踏实实的坚持,那么这个过程中将会学到很多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这种经历将成为你终身的财富,申请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过程更重要。这就是美国人重视经历而不是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知道一个人的经历对其的启发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就不会仅仅凭借一个结果(一个G/T成绩,某个奖项、论文)去判断你的。

  希望我花这么长时间写出来的东西能够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们吧。中国留学生的名声已经不行了,有不少教授明确说了不招收中国学生。所以我希望在此呼吁一下,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申请环境,我们无法要求环境为我们而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开始变化,从而一点点的影响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好的环境。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