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新起点、北航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的党情国情校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尖端科研创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遵循教育规律,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进入国内高校的“领跑梯队”,具备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学科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在航空航天大型复杂构件激光增材制造、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仿生制造与界面材料、大数据智能等方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继续保持空天信融合领域科技创新领跑地位,形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围绕国际学术前沿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建立健全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到2030年,整体办学实力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肩并跑”。

  持续产生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原创性科技成果,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产生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研究方向,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具备一流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成为优秀国际学生留学的主要目标学校之一。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整体办学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积极探索形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标准”,创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北航之路”。

  产生若干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世界顶尖学科,成为全世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声誉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世界领军领导人才的摇篮,成为向世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桥头堡,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世界级贡献。

  (三)建设思路

  ——坚持扎根中国、世界一流。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自信,围绕“四个服务”,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现“国家意志、大学使命、北航担当”的世界一流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凝聚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杰出人才和学术大师,产生一批引领世界学术研究方向的原创性成果。

  ——坚持战略前沿、互动提质。坚持做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相结合的“第一象限”科学研究,提高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特色质量、整体提升。特色是优势,以特色夯实根基,率先实现一流;质量是特色的基础,是支撑特色优势得以持续保持并不断突破的根本保障。以高质量的特色学科为引领,拓展紧密关联的新学科,推进医工交叉、理工融合、理工文管结合,打造新的高品质特色学科,带动各项事业实现整体提升。

  ——坚持改革创新、综合提效。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强化目标管理,突出绩效导向,激发办学活力。要做好顶层规划,统筹兼顾,确保各项改革措施互相支撑呼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办学能力提升的倍增效应。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突出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师资立校,大力引育高端人才,打造“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成长有环境”的人才沃土。

  (四)学科规划

  立足北航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科,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强化战略需求导向下的空天信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航空宇航等高峰学科;依托特色工科优势,理工结合,形成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群;重点强化医工交叉、理工文综合,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建成优势和特色相统一、传统和新兴相促进、应用和基础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交融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体系。

  到2020年,5-6个学科的整体实力或主要可比指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3-4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形成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

  ——强基固本,全力打造高峰学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为依托,以院士等高端人才领衔团队为核心,打造若干学校直属的团队创新平台和学院级公共学科平台,强化航空航天、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引领地位,增强材料、软件、交通等学科的领先优势,促进力学、控制、机械、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的争先进位。

  ——优势引领,实现理科快速发展。通过强化理工结合,实现优势工科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凝练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汇聚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国内学者组成的高水平国际化团队,构建校级公共实验平台和跨学科创新平台,推进资源整合和高效配置,既为提升工科优势夯实数理化基础,又带动理科快速发展。

  ——医工交叉,拓展优化学科布局。医工交叉是促进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手段,是我校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拓展生命医学学科的重要举措。围绕人类健康和医学技术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以服务北京打造“中国医工硅谷”为导向,结合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实现生命医学学科与优势工科深度交叉,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促进特种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打造智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依托我校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材料制造等学科的优势,建设好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新型高端智库。聚焦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重点建设经济与管理学科群,构筑经济与商学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等特色突出的研究基地,引育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政治立场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为国家重大立法、政策制定、廉政治理、语言战略等提供咨询,为学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夯实人文底蕴,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语言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根据《“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结合我校的办学历史和学科基础,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拟重点建设12个学科群(见表1)。

  表1北航拟重点建设的12个学科群

  1.jpg

  2.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打造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先导,创新驱动,形成了以“四大、四合、四高”为主要标志的科研创新“北航模式”。其中,“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的“四大”,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国家战略与办学精神深度融合、敬业奉献与追求卓越相互契合、个人奋斗与团队协作系统整合、先进成果与重大应用有机结合”的“四合”,合心合力,奋进创新;“汇聚高端人才队伍、打造科研平台高地、传承高品质文化、涌现高水平成果”的“四高”,高举高打、追求卓越。

  几代北航人心怀空天报国之志,咬定核心关键技术难题不放松,烽火传承,接力冲锋,谱写出一篇篇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比如,“三代人的中国心”,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人如王绍曾教授、宁榥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启动航空发动机研制;上世纪80年代起,以陈懋章院士、刘大响院士、高歌教授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人潜心钻研,相关成果获198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世纪以来,以徐惠彬院士、陶智教授、宫声凯教授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不忘初心,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1300℃级别热障涂层在发动机热端部件上试用,2016年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三代人的陀螺梦”,围绕“两弹一星”重大需求,第一代人林士谔教授上世纪50年代实现了我国机械式陀螺的从无到有;张惟叙教授1981年起实现了从机械陀螺到光学陀螺的跨越;新世纪以来,房建成院士团队、张广军院士团队聚焦航天重大需求,突破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技术和卫星高精度姿态测量关键技术,获得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进一步瞄准国际最前沿的量子陀螺挑战测量极限。“三代人的长鹰魂”:建校初期,第一代人文传源教授实现了无人机领域自主创新、从无到有;以杨为民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人使北航成为我国唯一研制的无人机投入实战的高校;新世纪以来,以向锦武教授为代表的第三代人在国内首次突破了新型无人机系统系列关键技术,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再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近年来,学校更加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全力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比如,张军院士团队研制的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和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两获国家科技一等奖;王华明院士团队研制出了迄今世界最大的激光成形工程化成套装备,使我国航空航天大型复杂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徐向阳教授团队研制的前置前驱八挡自动变速器打破了国外垄断,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近12年获得11项国家科技一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最高等级科技奖励的纪录。

  3.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产生大批原始创新成果

  学校强化基础前沿研究,积极探索工程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比如,孙茂教授团队通过研究昆虫与空气相互作用的力学问题,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江雷院士团队通过对多种生物体表面特殊浸润性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入选《Nature》杂志封面;张德远教授团队通过对猪笼草口缘区表面液膜连续定向搬运机制的研究,发表了我国高校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首篇《Nature》论文;李晓光教授团队经过20年潜心研究,在《PNAS》发表论文,颠覆了“中枢神经损伤不能修复”的公论,在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4.汇聚科技智力资源,建设高端特色智库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开展论证研究,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依据,打造特色领域高端咨询平台。一是,牵头论证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创造了我国高校从立项论证阶段就深度融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历史。二是,牵头论证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由我校院士担任主任委员,负责组织专项基础研究和专项关键技术的论证。我校校长徐惠彬院士担任基础研究委员会主任,秘书组挂靠学校。三是,与中国工程院联合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这也是我国航空领域第一个国家级战略研究机构,致力于打造中国版的“NASA咨询中心”,相关咨询报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多次批示。


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北京高考数学试题 北京高考英语试题 北京高考理综试题 北京高考文综试题
北京高考语文答案 北京高考数学答案 北京高考英语答案 北京高考理综答案 北京高考文综答案
分享

热门关注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本吗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985学校吗

中国传媒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是211学校吗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几本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东华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东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985吗 学校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211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双一流大学名单42所 什么叫双一流大学

双一流大学

双一流大学名单一共多少所

双一流大学名单

2020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

强基计划36所一流大学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