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大毕业留美学子万字长文数落父母”引发民众热议,也引发了留学圈的讨论。有留学生认为,写该文的作者王猛(化名)不懂得孝敬父母,性格偏激;也有留学生反驳,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毁了孩子。对海外学子来说,该如何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接下来和出国留学网小编一起了解下详细的内容吧。
海外学子:谈谈我们的“原生家庭”观
日前,“北大毕业留美学子万字长文数落父母”引发民众热议,也引发了留学圈的讨论。有留学生认为,写该文的作者王猛(化名)不懂得孝敬父母,性格偏激;也有留学生反驳,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毁了孩子。对海外学子来说,该如何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接下来和出国留学网小编一起了解下详细的内容吧。
主动走出“原生家庭”模式
“原生家庭”这个词可谓是近两年来的“高频词”,它指的是个体最初所在的社会单位,通常是亲生或养父母家庭。涉及到“原生家庭”的话题,子女们都有很多话说。王猛(化名)在万字长文中陈述自己多年来受到的压抑,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原生家庭”内缺少沟通的现实。 有评论认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并不是全局性和决定性的,个体的人格特质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学校、朋友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在采访中,不少留学生对笔者表示,出国留学,在人地两生的环境中成长,个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和父母产生距离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适当的距离感有助于缓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某种紧张关系。
张熏(化名)一直饱受“原生家庭”的困扰,到英国留学后,她和父母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以前无论我做什么事我妈都管着我,因为怕我在成长的路上摔倒,所以很多事情都由她包办,这导致我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和同龄人差一大截。后来我选择出国留学,希望妈妈放手让我自己走。为此我也和母亲长谈过多次。我告诉母亲,摔倒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内容之一,她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要总围绕着我转。我出国以后,和妈妈的关系缓和了很多,通常每周通一次话,这样既给彼此留了空间,也可以了解彼此的近况。我很开心有这种距离感,每次听到我妈去哪里旅游,我都觉得她能为自己活是一件很棒的事。”
对留学生来说,对自己觉得不能接受的“原生家庭”一味地谴责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主动走出“原生家庭”的模式。在异国他乡独自闯荡的涂涂对此深有感触,“人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家庭,但环境确实会对人产生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如何去辩证地看待遇到的问题。” 在采访中,多数留学生表示,能够决定自己人生未来走向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遇到问题积极应对才是解决之道。
换位思考体会父母不易
留学生和“原生家庭”发生冲突的故事,并非个例,但板子全打在父母身上并不公平。 近日,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刷爆朋友圈,玩家们一夜之间变成了父母,游戏中“高冷”的小青蛙则成了他们时刻挂念的孩子。其实,《旅行青蛙》中处处折射着留学生与父母的日常关系,当“蛙儿子”宅在家里的时候,父母就会催促它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像留学生的父母一样,希望子女能够走出国门,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不一样的教育,为此不惜花费重金供他们出国留学。当留学生的视角由子女转换成父母时,便体会到父母对儿行千里的担忧与期盼子女归家的煎熬。
“这个游戏真的让我体会了父母的感受,原来父母在家是这样等我们的。以前总是嫌父母唠唠叨叨,其实都是在担心我们。”在英国留学的颖颖(化名)感慨道,她每个星期都会和父母视频聊天,“其实父母需要的不是你的成绩多么优秀,只要你人身安全、过得快乐,他们就没有别的奢求了。”
“以前我总认为家是一种束缚,后来到国外读书,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唠叨。看着千里之外的妈妈发来的照片时发觉,心中唯一牵挂的就是家。”在英国留学的陈晶(化名)即将踏上归家之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和在国内的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隔三差五聊一聊最近的所见所闻,让父母放心,并不难做到——这是海外学子的共识。
狗年春节正拉开序幕,让我们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新的一年回到最初的港湾。那里有渴望的眼神,那里有永久的期盼——这是海外学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