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小于10nm的纳米囊或纳米球,静注后的靶部位是
A B C D E
<22> 、粒径小于7μm的被动靶向微粒,静注后的靶部位是
A B C D E
<23> 、大于7μm的微粒,静注后的靶部位是
A B C D E
10、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消除
<24> 、药物在体内化学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A B C D E
<25> 、药物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是
A B C D E
<26> 、体内原形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A B C D E
11、A.生理性拮抗
B.生化性拮抗
C.增敏作用
D.相加作用
E.增强作用
以下药物效应属于
<27> 、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使其局麻作用延长,毒性降低
A B C D E
<28> 、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摄入末梢引起高血压危象
A B C D E
<29> 、呋塞米和地高辛合用增加心肌毒性
A B C D E
12、A.离子作用
B.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C.酶抑制
D.酶诱导
E.肾小管分泌
以下实例的影响因素是
<30> 、青霉素合用丙磺舒使青霉素药效发挥持久
A B C D E
<31> 、氯霉素与双香豆素合用,加强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
A B C D E
<32> 、合用利福平导致服用口服避孕药者避孕失败
A B C D E
13、A.年龄
B.心理活动
C.精神状态
D.种族差异
E.电解质紊乱
关于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方面的因素
<33> 、影响药物作用的疾病因素
A B C D E
<34> 、影响药物作用的生理因素
A B C D E
<35> 、影响药物作用的遗传因素
A B C D E
14、A.非特异性作用
B.干扰核酸代谢
C.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D.补充体内物质
E.影响生理活性及其转运体
<36> 、碳酸氢钠用于调节血液酸碱平衡
A B C D E
<37> 、丙磺舒用于痛风的治疗
A B C D E
<38> 、渗透性泻药硫酸镁用于便秘
A B C D E
15、A.长期使用一种受体的激动药后,该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下降
B.长期使用一种受体的激动药后,该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增强
C.长期使用受体拮抗药后,受体数量或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增加
D.受体对一种类型受体的激动药反应下降,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也不敏感
E.受体只对一种类型的激动药的反应下降,而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不变
<39> 、受体脱敏表现为
A B C D E
<40> 、受体增敏表现为
A B C D E
<41> 、同源脱敏表现为
A B C D E
16、A.过敏反应
B.首剂效应
C.副作用
D.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
<42> 、患者在初次服用哌唑嗪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该反应是
A B C D E
<43> 、服用地西泮催眠次晨出现乏力,倦怠等“宿醉”现象,该不良反应是
A B C D E
<44> 、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绞痛出现口干等症状,该不良反应是
A B C D E
17、A.精神依赖性
B.药物耐受性
C.交叉依赖性
D.身体依赖性
E.药物强化作用
<45> 、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
A B C D E
<46> 、药物滥用造成机体对所滥用药物的适应状态称为
A B C D E
18、
<47> 、单室模型血管外重复给药蓄积系数公式
A B C D E
<48> 、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
A B C D E
<49>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公式为
A B C D E
<50>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公式
A B C D E
20、A.非水碱量法
B.非水酸量法
C.碘量法
D.亚硝酸钠滴定法
E.铈量法
<51> 、乙琥胺的含量测定可采用
A B C D E
<52> 、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测定可采用
A B C D E
<53>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可采用
A B C D E
21、A.β 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B.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C.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D.糖皮质激素药
E. M胆碱受体拮抗剂
<54> 、沙丁胺醇
A B C D E
<55> 、丙酸倍氯米松
A B C D E
<56> 、孟鲁司特
A B C D E
<57> 、异丙托溴铵
A B C D E
22、A.多塞平
B.帕罗西汀
C.西酞普兰
D.文拉法辛
E.米氮平
<58> 、分子中含有苯并呋喃结构,S异构体阻断5-HT的重摄取活性比R异构体强的药物是
A B C D E
<59> 、结构中含有2个手性中心,用(-)- (3S,4R)-异构体
A B C D E
<60> 、结构存在几何异构,E异构体对NA重摄取的活性强,而Z异构体对5-HT重摄取的活性强
A B C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