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答题技巧: 理解“小情话” 作对“假言题”

  今天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答题技巧: 理解“小情话” 作对“假言题”,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这类题目,争取一次性做对!祝你备考顺利!

  行测答题技巧: 理解“小情话” 作对“假言题”

  很多热恋中的小情侣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叫做“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说者常常饱含深情,而听者也往往感动于其中,但是,跳出被爱情冲昏的头脑,回归到行测逻辑理性思维当中,这句小情话,真的有那么动人吗?

  这句话,用逻辑的思维来判断,属于一种我们在行测中常常会考到的提题型——假言命题。而我们都知道,假言命题是判断命题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也就是说,假言命题和直言命题、选言命题以及联言命题是不同,因为它并不是在做客观事实的陈述,而是在强调一种条件关系。所以回归到我们的小情话当中,我们会发现,“不离不弃”与“生死相依”之间,其实是有条件关系的。转换成我们行测常考的试题来看:

  【例】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

  问:如果上述陈述为真,则下列哪项必定为真?

  A.如果你离开我、抛弃我,我便不和你生死相依

  B.你如果不抛弃我,我就嫁给你

  C.只有我生死相依,你才会不离不弃

  D.除非你不离不弃,否则我生死相依

  【解析】答案:C。题干中的联结词“若…”提示我们,题干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写出推理式为“不离不弃→生死相依”。通过问法,我们可以知道是在考察我们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所以整合选项,发现,A项为“离开我抛弃我→不生死相依”为否命题,排除;题干中没有提到“嫁给你”的问题,所以B排除;C项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故写成“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与题干一致。D项,写出推理式为“不生死相依→不离不弃”,与题干不一致。故选C。

  这种条件关系,只有我们分析对了,才能保证做题的正确率。条件关系主要研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两种,表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如果A,那么B”、“只要A,就B”、“若A,则B”,写成推理式的话为“A→B”;表示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有“只有C,才D”,“除非C,否则不D”,“没有C,就没有D”等,写成推理式的话为“D→C”。这样才能保证假言命题的正确率。例如:

  【例题】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底线思维,就不能做到严格自律。而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始终保持底线思维。也只有始终坚守理想信念,才能不忘初心。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下列( )项。

  A.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做到严格自律,就会丧失底线思维

  B.领导干部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做到严格自律

  C.领导干部只要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就能做到严格自律

  D.领导干部只要不忘初心,就可以做到严格自律

  【解析】答案B。题干的推理:①没有底线思维→不能严格自律;②保持底线思维→不忘初心;③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信念。由①②③可构成连锁推理:④保持严格自律→保持底线思维→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信念。A项根据①肯后不能推肯前,错误;B项转化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根据④肯前则能推出肯后,正确;C、D两项根据④肯后不能肯前,错误。故本题选B。

  其实,回归到我们的小情话中,不管里面蕴含有多少条件关系,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开心、在逻辑中做得对题,就可以了,不是吗?

  行测备考辅导:教你专治行测图形推理“多动症”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多动症”吧。这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说来也巧,就在我们比较熟知的图形推理当中也存在着“多动症”,也困扰着无数广大考生们许久,今天就由中公教育专家把诊问脉,为您揭开迷惑吧。

  症状:多见于图形相似,以黑白为主要症状群,多个患病因子同时显现,且各自为政,病态发展方向捉摸不定。

  药方:一是要以“不慌张、自信”为药引,多个病因很难一举见效,需要逐一诊治,并掌握各自发展规律。加“考题”入药,每日坚持服用,他日必见奇效。

  【例题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病入膏肓指数☆☆☆☆】

  1.png

  来源:中公教育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行测数学运算备考辅导:特殊计数问题

  行测数量关系备考辅导:速解抽屉问题

  行测逻辑判断备考辅导:假言命题之从属关系


行测真题 行测答案 行测答题技巧 行测题库 模拟试题
分享

热门关注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型怎么做

行测常识题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答题技巧归纳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公务员行测如何提高做题速度

行测做题速度怎么提高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怎么准备

行测常识怎么准备

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分布

行测考试题型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

判断推理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攻克假言命题

行测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破解词句理解题小妙招

言语理解技巧

行测语句排序题答题技巧

行测答题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解决语句衔接题的“小”线条

言语理解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