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准备考试的你,来试试小编为你提供的2019年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模考试题三,一起来试试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
2019年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模考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托儿所的保教任务?( )
A.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B.对幼儿进行适宜的艺术陶冶
C.教幼儿认识简单的字
D.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2、在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中,( )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A.绘画及行走
B.行走和探索
C.伸手够物和反射
D.伸手够物和抓握
3、智力落后幼儿的思维所处的阶段主要是( )
A.直观和抽象思维阶段
B.直观和具体思维阶段
C.具体和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和发散思维阶段
4、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型幼儿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 )。
A.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很差
B.既漂亮又聪明,总是得到教师的特殊关照,鹤立鸡群
C.长相难看,衣着陈旧,不爱干净
D.精力充沛,社会交往积极性很高,常有攻击行为
5、被动使用记忆策略的阶段大致出现在( )左右。
A.2岁
B.4~5岁
C.5~7岁
D.7~8岁
6、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
A.游戏
B.交往
C.活动
D.游玩
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因素?( )
A.环境
B.智力
C.个性
D.性格
8、一个小女孩听爸爸说这次出国回来要给她买电动火车,于是,她到幼儿园对小伙伴说: “我爸爸从国外给我带回一个电动火车,可好玩了。”这是小孩( )的表现。
A.记忆
B.知觉
C.想象
D.撒谎
9、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 )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放纵型
B.专制型
C.民主型
D.自由型
10、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 )的差异。
A.言语特征
B.记忆过程
C.思维特征
D.气质类型
二、简答题
11、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12、简要叙述幼儿游戏的功能。
三、论述题
13、试述我国三位现代著名学前教育家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特点。
四、案例分析题
14、在某园的一堂主题为《跳跃》的体育公开课上,小(2)班的王老师为了把课开好,想了不少办法。整堂课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在紧张、活泼的游戏氛围中进行,既有集体的游戏,如青蛙妈妈(由教师扮演)带领小青蛙(由幼儿扮演)一起练习本领(随着音乐做蛙跳动作),也有分散游戏,如组织幼儿玩民间《隔房子》(在地上划上方格,幼儿在其中蹦跳)等。课后,观摩的老师们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是满头大汗,许多孩子嘴里直叫:“哎呀,真好玩,可就是累死我了。”
请指出这节公开课的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
15、全托幼儿园小亮误把一金属物吞入腹中后,他随即告诉了保育员许阿姨。许阿姨观察了小亮几天没发现异常,就把这事忘了。10个月后,家长发现小亮走路时一瘸一拐的,就带他到医院看病。经检查,医生发现小亮右下腹腔内有一针状金属异物,导致腰部的肌肉肿大,影响了孩子的正常行走。所幸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请你就此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五、活动设计题
16、为幼儿园中班设计一个“使声音变大”的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纲要》中语言领域目标的其中一条是“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而不是教幼儿认识简单
的字,C 选项属于偷换概念。
2.【答案】D。解析:婴儿能够伸手够物和抓握所看到的东西是手眼协调的表现,手眼协调是婴儿认识事物、了解物体属性的重要途径。
3.【答案】B。解析: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4.【答案】D。解析:被拒绝型幼儿和受欢迎型幼儿一样,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同伴关系紧张。
5.【答案】C。解析:被动使用记忆策略的阶段大致出现在5~7 岁左右,是儿童记忆策略使用的转折期。
6.【答案】C。解析: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因此,答案为活动。
7.【答案】D。解析: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因素包括:(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
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3)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8.【答案】C。解析:幼儿的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成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这是幼儿将想象与现实混淆的表现,是幼儿想象的特点之一。
9.【答案】B。解析: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10.【答案】D。解析:气质主要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是出生后表现出来的差异。
二、解答题
11. 【答案】
(1)了解幼儿的家庭及在家情况;
(2)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3)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知识;
(4)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5)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各项活动。
12. 【答案】
(一)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是指幼儿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
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
发展;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幼儿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论述题
13.【答案】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数学游戏的作用如下:
(1)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正确的数学态度。
一方面,游戏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由游戏的性质决定的一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等。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
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游戏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乐意吸取不同的思路、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
(2)数学游戏给幼儿带来了良好的情绪体验。
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
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3)数学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有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
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4)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游戏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
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这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对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力和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4.【答案】
(1)不足之处:
运动密度太大,表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满头大汗,许多孩子直叫“累死了”。
(2)基本理由:
①违背了儿童运动量应以中等强度为最佳选择的原则。材料中王老师安排了多个游戏,都是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连续的游戏和锻炼导致儿童的
运动量过大,课后满头大汗并直呼“累死了”。
②违背了动静交替、强弱交替的原则。材料中王老师整堂课始终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没有让幼儿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不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使幼儿动静结合的要求。
15.【答案】
(1)材料中的许阿姨违背了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原则,没有做好保育工作。
作为一名保育人员,许阿姨没有重视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缺乏安全意识、保育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没有尽到保育员的工作职责,确保幼儿安全。小亮在误食了金属物后马上告诉了保育员许阿姨,但许阿姨观察几天后没发现异常就把这事忘了。事件发生之后她虽然有这种观察意识,但没有及时通知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误食金属物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这说明她缺乏对幼儿园安全事故的认识,没有能够重视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育意识。
(2)教师应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要和家长密切配合。材料中的保育员教师没有及时对小亮进行安全教育,也没有及时通知家长,共同观察小亮的情况,这是该教师安全教育做的不到位的表现。
五、活动设计题
16.【参考设计】
中班科学活动: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自主探究和游戏活动后,能够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重难点:
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使幼儿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能够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
活动准备:
幼儿2~4 人一组,每组钟表1 个(嘀嗒声明显的钟表)、方纸筒4 个、带盖的铁盒1 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教师提问: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2)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二、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一,并填写观察记录、谈谈自己的发现。
1.根据讨论结果,幼儿试一试: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2.幼儿尝试后填写观察记录,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三、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二,并填写观察记录、谈谈自己的发现。
1.教师提出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2.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3.幼儿进行尝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4.幼儿尝试后填写观察记录,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5.教师小结: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四、幼儿进行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尝试:
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讨论得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五、拓展延伸
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